今年以来,国内、国外关于实体书店倒闭或经营困难的消息不绝于耳。记者了解到,实体书店也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经营困局,何去何从成为经营者心头巨大的问号。记者在走访中也发现,一些书店正根据自身实际,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之路,走出经营困境。
“如果只卖书书店很难存活”
走进梅城大大小小的书店,记者发现,现在大部分书店的销售模式有两大特点,一是采用“书籍+文体用品”的销售方式,而且文体用品的比例大都在40%左右,有些甚至以文体用品为主,书籍为辅,纯售书的书店少之又少;二是书籍种类较少,教辅考试类书籍占大部分,有些甚至达到70%以上。
“搞多元化经营是市场所迫,如果只卖书,书店是很难存活下来的。”已经营10年的嘉大考试书店周老板告诉记者,店里书籍大概占总商品的30%至40%,其他是文具、电子产品和体育用品等。“现在已经很少单纯卖书的书店了,据我了解,梅城有300多家书店,只卖书的可能不到10家。”
而谈及书店以教辅考试类书籍为主的状况,位于三横街的环宇书店老板说,像参考书、教材这类的书,卖不完可以退货,没有后顾之忧,所以现在基本上以这类书籍为主。
网购流行市民不爱光顾实体店
虽然梅城大部分的书店都采用了“书籍+文体用品”的销售方式来增加收入,但记者走访发现,大多数书店的日子并不好过,销量都在明显下降,基本处于勉强维持的状态,不少实力不强的小个体书店甚至面临倒闭。记者了解到,实体书店之所以陷入如此困境,主要原因在于网上书店的挑战以及数字化阅读的流行。
在市直某机关工作的刘女士称自己有五六年没到实体书店买书了,通常都是从网上的图书推荐或销量榜上查看,如有喜欢的直接在网上书店购买。“网上买书有两大优势,一是价格低,二是方便快捷,下单后一两天就能送到家。”
刘女士的话代表了梅城不少人的想法,如今梅城一些市民已放弃了到实体书店购买原价书,更有一些市民买书前先到实体书店试读,之后再到网上书店低价购买,他们认为这样很划算。据了解,当当网和卓越网从2000年以来,图书的年销售总额几乎每年保持100% 的高速增长。
而新阅读方式的日渐兴起,也冲击着实体书店的生存。数字化阅读拥有多样化的载体,如手机、电子词典、MP4,还有网络在线阅读等。此外,数字化阅读可以随时随地从网上下载想看的书,导致实体书店损失相当一部分顾客群。
差异定位各显神通找市场
如何在网络的“绞杀”中冲出一条血路,成为实体书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梅城一些书店正根据自身实际,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之路,走出经营困境。
走“特色专营”之路 位于学艺路的考试书店,专门经营考试类书籍,以及部分教材参考书,其他的社科类的书基本上不再卖。“我们店的特色就是各类考证的书很齐全,很多人来我店里找。”吴老板告诉记者,因为是专营性的书店,容易成为需要这类书的顾客购买时的首选。
辟“人无我有”之径 位于百花洲的大众书店,虽然店面小,但顾客可不少。说起书店的经营之道,该店老板总结四个字:“人无我有”。近几年开始卖收藏价值较高的书,以及一些较难找的书,像一些大众喜欢看,但又不是很出名,或者出版社已经不出版了的书。行“抢新求全”之道 位于江北江边路的文峰书店,是梅城仅有的几家纯卖书的书店之一。该店老板告诉记者,虽然这几年书店的经营受到一定的网络冲击,但销售量跟以前差不多,这主要归功于“抢新”、“求全”两大经营之道。无论生意好不好,每个星期一定进新书,书的品种一定不能少,顶多每本书的数量少一点,书的品种齐全大家才会来店里找书。
坚守“大文化”方向 “书店销售额每年都有5%~6% 的增长,少儿类图书的销售达到每年10%以上的增长。”市新华书店业务部邓经理告诉记者,市新华书店这几年对跟图书文化相关的一些领域进行了拓展,包括数码电子、电子词典、学生电脑等等。把购书和其他相关的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可以为读者创造好的、网络购书给不了的购物体验。
“有倒掉的企业没有倒掉的行业”
市委党校讲师张明湘认为,虽然现在实体书店的份额受网络挤压,生存和发展面临重大挑战,但实体书店的发展前景并非一片“灰暗”。
谈及如何破解实体书店目前面临的困境,张明湘认为,书店必须变成多元化的、有特色的生活方式,通过发展各类创意产品、举办各类活动,使书店成为人们生活休闲的场所,为顾客提供立体的、多层次的购买体验;另外,要发展有针对性、更小众化的书店,针对特定的顾客群体进行针对性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