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古玩市场陷入持续7年极度低迷,唯有广州艺术品拍卖公司仍苦撑,为唯一一家肯拍瓷器的公司。
古董是历史遗留的不可复制的稀缺品,而当前,这些稀缺品所流转形成的市场已经快要处于休市的状态,市面上流转的古董又再次隐身于若干藏家手中。
寒风吹散了飘落在地上的落叶,若不是树上枝头生出了嫩叶,没有人会怀疑这是一个寒冬的晌午……这不是3月的北京,而是在3月天气骤冷的广州西关。西关自古被视为是广州古文化的象征,就在这一片片的古董阁楼群中,蜿蜒着一条专营古董的“古董街”——西关古玩城。理财周报记者顺着古董街的牌坊探访金融危机过后古董街的古董商们的特殊处境。
广州古董家具存世量比十年前少了90%
“明朝崇祯年间的民间生活用的古董瓷碗现在行情如何?”理财周报记者试探性地问金安艺术廊的老板,“还得看现货才能谈价,如果是最一般的瓷碗最多给你几十元。”
整条街上,理财周报记者发现有四五家店门户紧锁。“那些店的老板都关门了吗?”记者问到一家卖名人字画的店老板。“他们都出去找货去了。”细问后才知,如果不是约好店主,你到古董街上经常会发现有不少店关着门。“这并不是特殊或者奇怪的现象,因为对经营古董的人来说,每天,他不是在古董店里,就是在找古董的路上。”金安艺术廊老板说。
“广州市古玩市场陷入了持续7年的极度低迷,各大拍卖公司也不肯拍古玩了,剩下的也只拍字画,不拍瓷器和家具,唯有广州艺术品拍卖公司仍在苦苦支撑,成为唯一一家肯拍瓷器的公司。”广东收藏家协会理事邵敏健对理财周报记者说,和十年前相比,广东珠江三角洲的古董家具存世量少了90%以上。“广州及珠三角地区以前家家户户都购置硬木家具用以夏天纳凉,所以广东省的古旧家具存世量是全国最大的,并且不少是精品和极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北方行家从广东大批贩卖至北京上海等收藏消费强区,目前广州已经很少能找到古董家具了。”邵敏健说。
卖价行情太低,藏家捂货截断古董货流
“古董市场有别于其他交易市场的主要之处在于古董是一种特殊商品,相当一部分古董的收藏周期甚长,市场上以‘代’为周期的吐纳已呈循环之势,我国民间收藏勃兴以来,这种只纳不吐,是造成货源危机的重要原因。”邵敏健认为,艺术品的市场规模要经过几代人生死聚散的良性吐纳才能形成。而中国从“文革”后才形成的收藏队伍连一代“自然淘汰”都未经过,藏品尚在只吸不吐的状态,故谈不上艺术品在市场上的自然流动,也就造成了今天国内古董的“货源危机”。
而近年来古董市场的投机盛行也是货源断流的主要因素。收藏被“异化”为投资行为,拍卖市场不乏机构吸货者。百姓也因媒介的传导以及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而纷纷尝试把余资投向古董市场,造成市场货源进一步干涸。“目前市况不好,那些投机商和收藏者若不是因为紧急状况亟待资金,都不会选择在这个时候出货,拿玉器来说,现在行情掉了近10倍。”潘家园博古斋的李云鹏对理财周报记者表示。
此外,由于历史的原因,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以前,古董价格不高,中国古董市场还只是少数人介入。一批海外先知先觉者以低价大量收购古董,货源流失极为巨大。
民间货源初始积累消耗殆尽
“拾漏”几乎不可能
北京是文物汇集交易最火热的城市,其中的潘家园更是锻炼藏家的实战课堂,在这里真品混迹于海量的伪仿品当中。但就理财周报记者了解,就连这全国首屈一指的古董汇集地也因古董货源难觅而人流冷清。
“没货,现在都没地儿去找真货了。”在潘家园小有名气的博古斋老板李云鹏直白地告诉理财周报记者,现在整个潘家园的生意都不好,大家手头都没几件真货可以卖。
这位博古斋老板饶有兴致地和理财周报记者聊起了古董商是如何积累货源的。“因为战争的原因,古董的存世量就不多,现在卖的古董大多都是解放后六七十年代末的时候积累起来的。”“古董商人大约分几类人,有知识分子、下岗的工人和外地的农民。那些知识分子多是探寻清楚古董物主的消息再登门求卖的。而与之相比,工人和农民的拾漏方法要低廉得多。”李云鹏介绍说,那些下岗工人特别是在委托商行工作的,都感慨“好东西太多了”,这批人成为近水楼台能用最低廉价格从委托商行弄到好货色的第一批古董商贩。
而外地农民也成为早期京城“老货王”。改革开放后,外地农民大量涌入北京,其中有一支收废品的大军,很快,从中脱颖出一批头脑清晰、专收“老货”的“破烂王”。这些人利用当时北京人收藏意识的薄弱和连年的大规模拆迁,以废品价收入被弃于房角厨下的“破瓶烂罐”,然后把它们转手卖给起步最早的京城古董商。这种买卖做过几年,他们经历了一个从混沌到清醒的过程,这其间他们卖“露”的东西(值高价,因不懂而仅获微利)不计其数。一位现在很有成就的古董商,上世纪80年代就在河北农村提着篮子收木托,回来摆摊卖,到现在已经身家千万了。
“在经历了这一轮民间古董大清扫之后,现在想在民间能捡漏已经不大可能,现在普通百姓对于古董价值这方面的意识远比之前强,即使他们家里有货,没有好的行情,他们也不会拿出来。”李云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