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现实主义画家安德鲁·怀斯凡
中国人知道安德鲁·怀斯,多半是从他的代表作《克里斯蒂娜的世界》开始的,这幅写实主义的作品使怀斯家喻户晓。画中描绘了身患小儿麻痹症的克里斯蒂娜·奥尔森拖着身子,用腰部以下肢体在美国缅因州广袤的玉米田中爬行的背影,所呈现的孤寂与坚强让人感动。“她像一只蟹一样。”怀斯生前回忆道。在怀斯的眼里,克里斯蒂娜是有尊严的,她拒绝使用轮椅,宁愿在污秽中生存也不愿意被人抚养。也正是这幅作品,使高居于山坡上的奥尔森之屋今日成为缅因州的旅游景点之一。这幅怀斯的经典之作现藏于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
怀斯1917年出生于美国宾西法尼亚一座叫查兹佛德的小村庄,他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父亲是位插图师,怀斯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进行绘画练习。怀斯早年受德国绘画大师丢勒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代表人物波提切利的影响很大。怀斯临摹了丢勒的大量作品,他欣赏丢勒对细小对象和质感的描绘,比如《仔兔》中把对小动物的头部精雕细刻,怀斯依据这一观察方法而创作了《海尔格》系列作品。而波提切利作品中的纤细感与强劲感浑然一体的线条,以及人物形象的升华,都深深影响了怀斯——当看到《花冠》时,其雄辩感让人马上会联想到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和《春》。

作品《远处的雷声》所描绘的乡间景色经常出现在怀斯的作品里
安德鲁·怀斯抛弃了抽象表现主义,开创了富有争议的现实主义题材,其作品基调阴冷,总是弥漫着淡淡的忧伤,反映了“20世纪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和孤寂感”。怀斯的生活如同他画里的情境一样,终其一生以他先后生活过的宾州恰兹佛德镇和缅因州库辛镇的风光与人物为题材。他画身患残疾的邻人,画姐姐的保姆,画故乡山后冰雪消融的小溪,画孤寂的海滩,他主张“从生活最平凡的琐事中,追求最大的启发与快乐”,也因此被誉为“怀乡写实主义”绘画大师。
与莫兰迪、巴尔蒂斯一样,怀斯拒绝迎合当时光怪陆离的艺术思潮,不为美国“主流”艺术观念所动,即使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抽象主义绘画名噪世界的时期,怀斯仍执意坚守诗意的写实画风。在美国当代画坛上,与劳申伯格、安迪·沃霍、杰克森·波洛克等同辈画家相比,怀斯通常被认为是一个不够“现代”的画家。他勤奋做画,一生都没离开过自己的家乡,有人称他为生活在躁动世界里的现代隐居者。
怀斯在中国的影响力比起美国要大得多。上世纪80年代初,怀斯被介绍到中国,立刻吸引了许多青年画家。在画坛的种种艺术风潮之中,“怀斯风”的影响最为持久,直至近日仍然是很多画家心中的标杆,艾轩、何多苓、杨飞云、王沂东等都近似疯狂地推崇他。虽然怀斯的中文版画册直到1988年才在国内正式引入,但此前,中国画坛已经充盈着怀斯的味道。根据艾轩的回忆,上世纪70年代陈逸飞就推荐他去 “军博”看怀斯的作品。在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艾轩的《歌声离我远去》中依稀可以见到怀斯的影子。当时何多苓在《世界美术》的封底看到了怀斯的《克里斯蒂娜的世界》,虽然印刷得很拙劣,但细腻的画风和深藏的情感给了他极大冲击,“原来可以这么画啊!”

《海风》中被海风吹动的窗帘打破了乡野的寂静
怀斯的寂静与忧伤,很大程度上吻合了当时“伤痕”美术的情绪,画家们意识到个体命运的苦难与忧患,可以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和情境表达出来,把内心的痛苦和对于命运未知的恐惧,转换为某种恬静而悲伤的画面。怀斯之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画家,更像是一见如故。1月15日,安德鲁·怀斯在睡梦中离开了世界,一如他的作品那般宁静而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