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艺术财商频道 > 详细内容

艺术品投资热潮蓄势待发

2009年5月19日来源:股城网作者:

1992年随着拍卖的第一声槌响,深圳市动产拍卖行举办了“首届当代中国名家字画精品拍卖会”,中国艺术品拍卖业诞生了,至今已风风雨雨走过了近17个春秋。从刚恢复艺术品拍卖时的各方争议,到现在整个行业的百家争鸣;从最初几百万元的成交额,到如今另人瞠目的巨额成交量,艺术品拍卖的兴起之路亦是中国收藏家、投资人由感性到理性投资的成长之路,更是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日益完善的发展之路。

全球艺术品市场数十年兴盛不衰 拍卖不仅是一种商业文化行为,更是社会文化传播的中介和载体,通过展览、拍卖等形式营造的文化氛围,在引导公众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也通过商业运作的形式拓展了艺术品和艺术品市场的投资收藏理念。 2007年,书画和瓷器两个传统收藏大项双双创出新纪录,将之前的水平提升了数千万元,这在过去十几年的拍卖市场中是不多见的。2007年8月,高仅14厘米的“御制珐琅彩庭园人物图题诗灯笼尊”在中贸圣佳春拍会上,以8400万元人民币成功易手。这一价格不仅将中国瓷器在国内的拍卖纪录提升了3000万元,同时也是15年来首次使国内拍卖纪录跻身中国瓷器全球拍卖纪录排行榜前5名。3个月后,国宝级珍品“明代仇英画作《赤壁图》”亮相中国嘉德2007秋拍会,从4000万元人民币起价,经过数十轮的反复争夺,最终以7952万元人民币成交,创下中国书画拍卖新的纪录。

同年还有很多高价位拍品成交,如在北京保利春拍上吴冠中的画作《交河故城》以4070万元成交;匡时国际拍卖会上的明宣德“铜鎏金无量寿佛像”的成交价为2750万元;而清雍正“绿地粉彩描金镂空花卉纹香炉”在中国嘉德拍卖会上则以2673.2万元易主。 艺术品是一个社会历史文化的图像记载,收藏艺术就是在收藏历史,其在流传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积淀,使文化价值更加深厚。艺术品收藏不仅是留给后人的物质财富,更是宝贵的文化、精神财富。通过艺术品拍卖形成的艺术品价格体系,确实使公众切身感受到了艺术品自身价值和保值升值的特性。在近年来兴起的文物收藏热潮推动下,文化中心北京已经成为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的市场龙头,其规模超过全国总量的7成,2007年北京有5家拍卖公司的成交额超过10亿元。 短期内结束暴利时代 在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对于许多投资人而言,2008年是一个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之年,艺术品市场同投资国内证券市场也有相似之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中国等新兴市场也未能独善其身。

2008年10~12月,衡量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行情风向标的3家重要拍卖公司——中国香港苏富比、中国嘉德、中国香港佳士得相继结束了秋拍,成交量均比春拍下降50%左右。而在过去8年里,尤其是从2003年秋拍,到2008年春拍,市场行情一直处于一个上升通道中。随着2008秋拍国内各大拍卖公司的收槌,2008年的艺术品拍卖行情基调已尘埃落定。国际金融海啸影响了整个国际金融市场乃至中国艺术品的投资行业,艺术品拍卖市场行情也以此为导火索产生了一系列的反应,艺术作品的市场价格和成交量整体呈萎缩趋势。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发展走势,受两个坐标的运行轨迹影响,一是每年成交的总额,二是价格。当这两个坐标运行的轨迹相吻合或相接近时,即出现市场发展的高潮。 以刚刚过去的2008中国嘉德秋拍为例,国石国艺、现当代陶瓷艺术和紫玉金砂名品3个专场拍卖就交出了一份令人欣喜的答卷。3个专场共224件拍品,成交194件,总成交率高达86.6%,总成交额达3312.4万元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危机暗流汹涌的大背景下,此番表现可谓逆流而上。其中,国石国艺专场最重要的作品是清代林文举的“桃花源记寿山田黄石章”,黄色石皮包裹下,石质宁润细腻、黄中泛红,薄意雕刻布局严谨,构图层次清晰,313.6万元人民币的成交价可谓物有所值。在瓷器专场中,清乾隆镂雕金釉加彩法轮一对,工艺精湛、金碧辉煌,是乾隆时期宫廷佛事的御用之物,以96.32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可谓实至名归。

2009年,平稳发展中期待亮点 与国内市场相比,国际市场上艺术品作为一种投资工具,很大程度上已经被资本化,相对于股票、债券和期货而言,其最大不同或许只在于回报率和风险程度上的差异。但总体上而言,尊重艺术规律、尊重市场规律将成为下一阶段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主题,2009年也将是一个平稳发展之年。 对于近几年的市场情况,处于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第一集团的中国嘉德、北京保利、中贸圣佳、北京华辰4大拍卖公司经营的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书画、中国近现代书画、中国当代书画;瓷器、玉器、铜器、杂项;油画、雕塑、近现代艺术;邮票、钱币;古籍善本、碑帖拓片等项目。对于2009年而言,在这些项目中中国古代书画、古籍善本、瓷器、玉器、文玩、家具杂项等仍是抢手货,被关注和重视程度也依然较高;铜器可能受政策限制影响会严格监控;中国近现代书画和邮票、钱币则应属于平稳过渡时期,表现不温不火;而中国现代书画,尤其是油画、雕塑等当代艺术品可能会走向下坡,挤出泡沫。像前段时间文房市场开始活跃,而佛像以及很多还没有成长起来的项目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犀角、漆器、文房等藏品均有较好的前景。 中国民间有言:“盛世收藏,乱世黄金”。

20世纪80年代后期始,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业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底蕴深厚,遗存的历代文化资源和不断创新的当代艺术品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变化巨大,“富而思文”,人们的文化消费日成时尚,文物艺术品拍卖开始进入了中高层消费群体的视野。

作者系某中资银行金融理财师(AFP),资深客户经理。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