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艺术财商频道 > 详细内容

时代美术馆上演“换位”艺术秀:“中国制造”背后的文化碰撞

2011年7月13日来源:新快报作者:

艺术家布莱恩创作中的作品,届时观众将看到一个生活垃圾堆砌而成的“博物馆”

7月11日起,广东时代美术馆将推出首个主题策划的中美艺术交流展“换位思考———在中国的美国制造”,以及围绕“消费主义文化对当下的影响”、“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异同”等问题展开的一系列中美艺术家对话研讨会。

据介绍,5位来自纽约最活跃的中青年艺术家在美术馆进行15天的驻地创作,利用从广州各大批发市场里发现的素材和物质材料进行艺术创作。策展人沈瑞筠表示,本次展览中,“中国制造”的廉价日常品将成为连接美国艺术家和中国观众、中国艺术家的纽带,也体现了艺术家对现实生存状态的怀疑和批判。

挑战大众

对日常品认知习惯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制造”对国际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据美国方面的测算,大量廉价中国产品和中国资源近几年里为美国的消费者减少了7000亿美元的支出。而这些日常品赤裸裸地在各种当代艺术作品中“抛头露面”,早已是见惯不怪,很多中外艺术家都以此来反映各自对现实生存状态的怀疑和批判。

事实上,虽然都在使用同样的元素进行创作,但文化差异又根本上造成了中美艺术家的创作出发点及作品中关注的问题是很不一样的。此次,梅根·戈登、沙娜·莫尔顿、罗克萨娜·佩雷斯-门德斯、亚当·帕克·史密斯和布莱恩·扎尼斯勒等五位美国艺术家来到中国,零距离接触他们耳熟能详的“中国制造”产品,将为他们的创作提供新的可能性和更丰富的层次。沈瑞筠表示,几位艺术家一如既往地向大众对日常品的认知习惯发起挑战,在“中国制造”的原产地重新认识这些产品,展览涉及到了对多元文化和多重标准、全球主义和消费主义等问题的审视与反思。

打破作品传统

静态展览方式

有别于一般艺术展,广东时代美术馆此次并不满足于作品在展厅里的静态展示。“我们提倡的是一种态度,探讨的是一种有效的交流方式。”策展人沈瑞筠表示,作为展览主题的“换位思考”,同时还是理解彼此立场的有效交流方式。

展览的项目执行梁健华告诉记者,五位受邀请进行驻地创作的美国艺术家,刚下飞机就领取了每人一本工作笔记、10000元材料购置费用和每天100元的生活费,“他们在接下来15天的创作过程都将一一记录在案,其中还有三人接受摄影师以影像记录的方式全程跟踪,这些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和展览的珍贵文献资料,更会成为观众从不同角度走进展览和解读作品的多元途径。”除了与中国的现实发生关系的驻地创作,创作期间他们还会与在创作手法、关注问题上相对接近的五位中国艺术家,进行一系列跨越了两种文化的针对性对话探讨。沈瑞筠认为,文化的差异体现彼此的存在价值,理解对方不是为了变得彼此相同,而是为了找到合作的可能性,同时重新认识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