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家在“玉山石柴”前闲谈

雅集合照
中国文人历来就有雅聚集赋的兴致,远者如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啸聚山野,饮酒作赋、谈诗论画。更有以兰亭为址的王羲之挥就了旷世书法名篇《兰亭序》让多少文人雅士、达官显贵及君王向往和垂涎。古代文人如同今人一样总是想超越尘世、寄情山水之间,他们在山林观月、赏棋、在抚琴和对弈间把日常的生活和理想及作品融为一体,抒写情致,自在逍遥。在时下高速发展的今天,雅集已成为许多少人的奢侈梦幻。在古都西安艺术评论家彭德近年开始做起了终南雅集,意在为大家终日忙碌、闲暇之余提供一个驿站,给大家造一方嬉戏、把玩,做返璞归真的道场。笔者在媒体摸爬滚打多年,在所谓的当代艺术圈看尽了许多投机专营、尔虞我诈的情形后,多有退隐、疏离之感。终南雅集于我似一剂强心针,在昏迷多时的沉睡状态将我猛然唤醒。
本届雅集依旧选在了西安这个古老而文化品位最深的地方。首站选在了远离西安东的蓝田县玉山一个叫“石柴”的建筑内。设计者是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中国建筑设计师马清运。“石柴”(又名父亲之宅)在这里是以蓝田为母语和载体的独特建筑,是马清运为自己的父亲设计的住宅,现已完全成为艺术作品陈列在古老终南山脉的玉山脚下。远看像个古堡,近看则是别致优雅的建筑。但又和人们印象里的房屋是两个概念,古怪、新奇但又在情理和思维之中。观之在兴奋、刺激之余总有些许不解。其房子的东面是久负盛名的玉山,面西朝东,坐下的玉山四野洪壑,时常有洪水泛滥,但房子建筑的高度恰好不在洪水的肆意范围内。而其建筑墙体的主要材料完全是采用了当地最廉价的洪水冲刷过的鹅卵石头为主,每间屋子的墙壁分隔采用的是当地人惯用的竹制编席板材,自然、熟悉、亲切。自然也引起了村民们的非议和讥讽。在时下满是追赶城市化的浪潮中“石柴”和周遭村民的房子对比起来还是显得鹤立鸡群,“土著”着自己心象的图腾。我曾看到过马清运的一些资料得知,出生在西安这深厚古城墙边的马清运曾在清华大学和费城读书,后在深圳、北京和纽约等地游学和工作创业经历使其自然多了一份幽古的情怀和率性的天真,思想的维度里便多了些宽广的思维和驰骋的空间,也自然形成了他在艺术体验和挥洒里的独有文脉。而“石柴”的选址和建造过程集中体现了艺术思考的真诚结晶。建筑中的极简主义和他人生轨迹的多样际遇并存在他艺术创作里每个座标上。这幢房子还被英国PHADONVS出版社国际知名建筑师评选为全球最有价值的500栋房子之一。由此我也想起了前不久在大连黑山看到的于振立的建筑---山屋与“石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在抒写着自己的意趣和憧憬。“山屋”强调的是当代文化中文人在出世和入世之间游弋的立场。而在马清运这里他是单纯的蓝田之子,他以本土的材料工艺及匠人将我们的定式思维重新解放,构建起有着严谨的理性逻辑和明确结构脉络的灵魂栖息地“石柴”。用乌托邦式的视觉场景再现着古今文人的精神性语言的婉约道白。回应着居住、作息、耕读等古老的时空疑问,更憧憬着中国乡村社会的生活理想和图腾的社会生活图景,回溯着在小农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下从视觉上传递出的时下人向往的本真精神尺度。而玉川酒庄和西安纺织艺术城空间的建立则更加体现出他内在的精神情趣和艺术追求。在幺艺术中心经常举办的当代艺术展览更让马清运与当代文化密切联系起来,连同他的搭档陈展辉共同把艺术和时尚、葡萄酒文化有机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被称为西安的“勃艮第”(法国著名葡萄酒庄)的玉川酒庄和纺织艺术城的幺艺术中心互为呼应,近年在中国当代艺术界声名鹊起。
终南雅集每次都是随性而发,自设话题。上届深圳的孙振华做了一次“行为学术”的节目大受赞同。参会的人都趴在桌上混混大鼾,而坐在中间位置的孙振华则喋喋不休、一本正经大谈所谓的学术。两相比较,暴露出时下许多相对无味的所谓研讨会的尴尬和无厘头的现状。本届雅集召集者彭德开宗明义宣布不讨论任何学术性的严肃问题。只是大家聚在一起的闲谈、雅聚、赏玩。未有任何功利性的成分。他提议每位参与雅集人的电话全部关掉统一保管,不允许有人与外界联系,提议得到了大家的附合。多数人都爽快地将手机关掉,统一放在了桌子上。只有艺术国际的吴鸿因网站涉及到网控等重要机密情况等业务电必须保证开机。20余部各样手机集中堆放在了桌子上,形成了不同的形状。时有电话铃声响起,囿于规则大家不可接听。这里到让我想起了古人的生活。虽然物质生活和通讯手段的提高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世俗的纷扰和躁动也给我们平添了许多无奈和忧郁。生活在所谓高物质文明的城市人群,其幸福指数连同我们日益恶化的环境、人与人间的温情与古代相比可谓天地之别,整日疲于奔命的我们,其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究竟前进了还是倒退了。许多人都在疑问……
古人雅集多半是抚琴、饮酒、谈诗、论道。我们更多的是谈论起了我们大家都在从事的当代艺术的趣闻、八卦和问题。尤以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为甚。这位当年参加了 89大展组织工作的重要人物,不时讲出当年89大展的一些趣闻、旧事和现在人们认识问题的差异,并对时下一些著名艺术家的艺术成分和立场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的话题自然很受欢迎。更有彭德、皮道坚、贾方舟等诸位评论界老前辈的引据论典,谈论了许多艺术和 生活的特别重要的问题。大家心致很高,但限于约定这些故事或趣闻只能存在我们的记忆里。
集会多日,我的身心得到了极大的放松,在以后几天的终南山翠华山的游历时光里我体味良多。我想,这样以轻松、休闲和自由自在的雅集方式让大家体会到了生活的乐趣和朋友、同道间的温馨。特别是这种非官方的艺术聊天或侃大山的气氛与我们惯常的文山会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种无拘无束,嬉笑怒骂的心态与自然的山水为邻、草涧为伴,在欢声笑语与琴曲蜿蜒的世界里我们感受到了久违的快乐和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