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艺术财商频道 > 详细内容

《阚萱:大谷子堆》在尤伦斯开幕

2012年9月18日来源:今日艺术网作者:今日艺术网

阚萱,《大谷子堆》,2012,影像装置(局部)

阚萱,《大谷子堆》,2012,影像装置(局部)

阚萱,《大谷子堆》,2012,影像装置(局部)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2012年9月15日,《阚萱:大谷子堆》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开幕。展览呈现了艺术家阚萱今年上半年历时100天行程二万八千公里拍摄167个古代皇陵的大型影像作品。

  《阚萱:大谷子堆》用164组静帧录像短片记录下中国目前可考证的几乎所有帝王陵,每个屏幕呈现一处墓堆、由400到500个静帧构成,这些照片都是艺术家用iPhone拍摄的。此次展览将占据UCCA的三个展厅,大规模铺陈一个完整的古中国皇陵影像纪,区别于陵墓考古研究的是这一成果出自当代艺术家,是高度个人化的解读。

  此项目实现过程耗时两年,是为期100多天、总行程达28000公里的长途跋涉的结晶。标题“大谷子堆”源自农家俗语,将隆起的坟冢比作中国东部地区农民丰收时常见的谷堆。这一形式上的移植标志着古老历史与当今现实的对接与融合。如今,这些无人重视、无人维护的坟冢,仅被作为文字资料留存在中国悠长历史的记载中,而当地农民才是真正了解这些坟墓的人。在艺术实践层面,阚萱沿用了美国艺术家艾迪•罗斯卡在《日落大道的每座建筑》(1966)中所创的观念,还受到莫奈画中的谷堆、以及艺术家自己早期作品的启发。作为阚萱迄今为止最大型、并极具实验性的作品,此次在UCCA的首展将是其历尽漫长创作过程后的第一次亮相。

  这些长度在30秒至2分钟不等的录像,真实呈现了古皇陵的现状。有颤颤巍巍矗立在垃圾与田地间的破塔庙,和一些埋没在野草丛中面目全非的小雕塑,剩下的就是那些荒凉孤独的小土丘。在有些地方,临近村庄或旅游基地早已侵占这些曾经神圣的遗址。所有照片都使用低保真滤镜拍摄,用苹果Hipstamatic程序,营造了一种朦胧的怀旧感,重现陵墓早已遗失的庄重与神秘,同时也暗示着艺术家对于环绕古墓的中国农村在当代的发展的看法。

  展览现场以空间方式排序,搭建了一个类似畜圈、用碎砖块分隔开来的空间。此外,还配有由艺术家自己编写的简短故事,其中浓缩了古代帝王们的各种奇闻轶事。这些古皇陵照片和故事都被整理放入UCCA为此次展览制作的画册中,其中还收录有田霏宇(UCCA馆长)和凯伦·史密斯(策展人及艺评人)专门撰写的文章。

  阚萱1972年出生于中国安徽省,以独特和非常个人化的作品在国际范围内广受关注,其创作以录像为主。阚萱的个人风格集中体现在一些最被称道的作品中,如早期代表作《阚璇,哎!》——录像中,她在地铁站里边走边叫自己的名字,同时应答自己的呼声。在近期创作中,她开始分析和审视周遭被物质及语言所掩盖的世界。阚萱目前工作、生活于阿姆斯特丹和北京,是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的中国艺术家中非常重要的个案。

  关于艺术家

  阚萱 1972年出生于安徽省宣城市。199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从90年代后期开始主要致力于影像艺术的创作与实践,她曾工作于阿姆斯特丹的Rijksakademie van Beeldende Kunsten 并在2005年获得荷兰艺术奖项“罗马奖”提名。阚萱目前工作生活在北京和阿姆斯特丹。

  个展包括北京箭厂空间“轻”(2009),意大利常青画廊“阚萱,哎!”(2008),和上海比翼艺术中心“被色彩保护 ”(2008)。参加的群展有第四届广州三年展(2012),第八届光州双年展(2010),第十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2007),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2007),第九届哈瓦那双年展(2006),和第二届广州三年展(2005);此外,还包括曾在意大利都灵Pinacoteca Agnelli、挪威奥斯陆现代博物馆、英国伦敦蛇形画廊三次展出的“中国发电站”(2010),以及意大利常青画廊“进行中的对话”(2007)。

关键词:阚萱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大谷子堆

相关新闻:

  李继开个展在今日美术馆开幕
  “黄戈油画个展”在798艺术区北京虹墙艺术画廊开幕
  “第三境——詹滢艺术展”在798桥艺术空间盛大开幕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