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派作家张弛“太湖石”创作过程
近日,著名京派作家张弛也跨界玩起了艺术,创作了一件以“太湖石”为主题的艺术作品。
当记者好奇,问张弛什么时候涉足的当代艺术创作,原来他也不是偶然兴起,早在90年代初中国当代艺术的萌芽时期,便参与其中,曾策划多个展览。
少年时期的张弛,10岁便开始画画,尤其在上课时爱偷偷给老师画漫画。

京派作家张弛“太湖石”创作过程

太湖石

完成作品
1979-1980年接触到西方当代艺术,深以为然。并由此渐渐介入到早期的艺术创作及策展活动,曾策划:贵州籍画家曹琼德个展;纪念法国剧作家雅里画展《给你一牙签》、《灰化肥会发挥》等艺术展事。
他还告诉记者,在1990年,由他策划的《纪念梵高逝世100周年》的展览,也是著名油画艺术家刘小东参与的第一个展览。

京派作家张弛
张弛简历:
1960年10月14日生于沈阳。1979年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 、著有长篇小说《北京病人》,《我们都去海拉尔》。随笔集《像草一样不能自拔》、《另类令我累》,短篇小说集《夜行动物馆》。
太湖石
文/张弛
在众多传统审美对象之中,江南园林最让我倒胃口,什么曲径通幽啦,什么借景移情啦等等。而太湖石就是这种病态美学的集大成者,它遍布全身的皱漏瘦透,不知道承载着多少文人雅士的畸形寄托。我不明白为什么中国文人都钟情于藏着掖着的东西,直来直去开门见山的东西难道不美吗?
去年夏天在苏州游园的时候,置身于假山怪石之中,我就产生出这么一个想法,干吗不打磨出一块四四方方、见棱见角的太湖石呢。可能跟我有同样想法的人很多,他们之所以没有实施,是因为这样做存在一些难度。一是石材难找,太湖石有很多种类,还有很多是假的。为了找到一块合适的太湖石,大半年多来,我去过很多古玩市场或者花鸟市场,要不就是太大,要不就是假的。有一段时间魔怔了,看到颐和园有一块比较合适,琢磨半天怎么把它没法取走。另外就是加工的难度太大,每块太湖石上都有很多窟窿,每个窟窿间基本上还都连着,要想在这样一块石头上开出一块石方,需要经过精心的计算才行,否则将迷失在时光和流水制造的迷宫里无从下手。
有一天偶然听说,护国寺一家奇石馆内有一块太湖石,大体上符合我的要求,随即前往。这家奇石馆不大,在一条很窄的胡同里,其实就是一处平房,屋里有一男一女,均穿着大背心大裤衩。推门说明来意,男的说馆里确实有这么一块。细细查看,觉得东西还对,只不过孔洞过多过密,开出石方的可能极小。正在失望之余,女人提醒男人墙角好像还有一块,男人有所醒悟,经过一番翻找,果然在一块靠墙的木板后面找出一块乌青色的石头。确定太湖石无误后再仔细观察,觉得如果操作得当,有可能开出一小块正方形,当即将石头买下。因为石头太沉又没有车,于是说好把石头暂存原地,等第二天再过来拉走。
回到家里,马上开始联络石材加工厂。之前联系过一家,对方有些含糊其辞,电话里又说不清楚,所以这次找的是另外一家。它位于西直河康化路,出了京津唐高速,然后直奔南五环。等到了地方,才发现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石材加工城,这里的石材加工厂加起来大概有一百家以上。好像周围也没什么山,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加工厂要集中在这儿。
我联系的那家加工厂的厂长也姓张,是一位体型精瘦的中年男子,梳着背头,皮鞋锃亮,长着一双洞察一切的眼睛。他反复打听为什么我干吗要把一块富于观赏价值的太湖石给切了,我理解他的好奇,在此之前他们从没接过一单这样的业务,而是形形色色的楼堂馆所。等我好不容易把我的意图说清楚了,双方确定好切割方案和价格,张厂长却让我过一天来取。我一听就急了,你当这是加工建筑材料呐,我必须亲眼看着这件作品完成。张厂长没办法,只好临时给我安排工人和机床。
车间里弥漫着粉尘,工人们都很年轻,大多都光着上身。
这块石头要经过切割、打磨、抛光和打蜡四道工序,才算加工完成。因为石质太脆,切割时呲了几处,但不呲是不可能的。经过打磨后,呲了的地方就会变得平整。抛光这道工序会使石头变得光亮,同时颜色也变深了,石头呈现出本身花纹,呈现出来的效果,不亚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当然这不是我的追求)。打蜡大概算是对石材的保养,整个过程花了三个多钟头。原来石头的重量是39斤,一个成年人勉强能抱得动,体积40公分×24公分×30公分;加工后的重量为1.5斤,体积4公分×4公分×4公分,大小像一个魔方。
相关资讯:
银河SOHO实现高瑀的“不现实”
范姜明道﹠姜吉安双个展在艺·凯旋艺术空间隆重开幕
“孙建光风景油画写生作品展”在798第零空间隆重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