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续中国青年设计论坛于北京服装学院顺利开幕
2015年10月17、18日,北京国际设计周“15续”中国青年设计论坛于在北京服装学院顺利开幕。北京服装学院党委书记马胜杰、院长刘元风、党委副书记倪赛力、副院长贾荣林莅临论坛开幕仪式。本次论坛是对去年“14度”论坛当中所探讨的命题精神、设计品质抑或讨论话题的延续,邀请更多的设计师、设计创业者参与其中,在设计理论、设计实践以及设计管理的架构中为设计界人士提供一个可对话的空间和多维度的讨论平台。

北京服装学院校领导莅临开幕式

北京服装学院校领导莅临开幕式

北京服装学院院长刘元风致开幕词

时尚的符码主持人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邹游,将话题引入时尚的时间与空间之维。

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蒋玉秋,为观众带来以传统服饰为切入点的“传道重器,习古创新”,展开了有关时尚与传统之间的深刻思考,将创意追溯于历史的文脉之中,以传统映照当代时尚。

四川美术学院尧波老师,将传统陶艺同现代技法相结合“创造差异空间”,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制窑空间中,探索火的语言。
本次“15续”中国青年设计论坛以“时尚的符码”、“创新的多样性”两部分传达出一种现代性的思维方式及所处的现实生活语境为谋,强调对时代最前沿的思考。这种思考是一种链接过去、找寻未来的设想、隐现于维系时尚的符码之间。通过不同设计背景的演讲者,从设计出发进入到更开放的创新领域,分享了在大的创新创业趋势下产品品牌和服务的独特价值。“手创”部分探求“手”的力量与“创”的价值本身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其蕴含的生命力。“教育与传播”部分则展开了对在今天新的媒介语境中正在日益受到关注的设计作为一种思考的介质,应与更广泛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进行对接,对“设计教育”的意义和方法必须有与之相呼应的对话。最后,“传统的当代显现”部分讨论了关于消逝过往的传统,如何在当代文化自信逐步确立的过程中显现的议题。

日本文化学园大学学部服装设计学研究室教授中西教夫,分享关于服装品牌的丰富经验,从实际的角度讲述了设计创意放置于商业系统中的可贩卖性。

特赞创始人范凌,从设计学、建筑学的角度出发,在“过去的未来”中探寻科技与人文之间的关系。讨论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如何从人文类的角度将无法量化的信息置于科技语境之下,在过去与未来的交叉路口,现在将以链接。

态客创始人吴伟,在“一个设计师的自残与自愈”中谈到,自残是每个设计师都会经历的过程,是在过度工作压力与极度费神的思考下,心无所依的状态。作为设计是该如何将费显示多的部分融入到设计中,以愈合和抚平过度工业化带给设计师的“创伤”?

及第品牌咨询创意合伙人,分享作为设计师为何要“忘记品牌”,指出在当今品牌定位严重趋同、消费极具戏剧化、以及数据横流的现状中,一个品牌设计师的价值是在于挑战客户逆向化需求,去重新构建一个趋向于真实人格化的品牌。

加意新品联合创始人郭宇在他的“共享经济时代的创意设计”中,同大家共享了经济时代的创意设计,分享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水准的设计案例,以及如何将创意设计与市场推广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数据公园(datapark.cn)创始人海军,向我们展示的是“数据驱动设计创新”,体现了一种生活的数据化 。作为一名设计师,如何转化描述的体系与方法,把事物的感性部分抽离,变成可以分析的数据,去建立一个超级链接的“数据公园”。
在本次论坛上,大家不仅领略了设计学者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成果,同时也得到了更多设计创业者设计管理方面的心得分享。我们寄望这次论坛所讨论的观点能够借由论坛嘉宾与各位设计关注者进行更为广泛的分享,能够融入更多的青年设计血液。

手创单元主持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杂志编辑部主任,副编审周志老师,强调关注“手”的内涵与外延,在设计行业和社会经济的语义体系中,显“手”之力量,“创”之价值。

姜寻以书籍设计师、古籍收藏家的角度,思考“多媒体阅读时代纸质书籍的设计与收藏”。所体现的是一种现代媒体阅读时代,信息的碎片化后的失意。寄于心中的情愫,从珍贵的文本中,寄书传情,感受精美绝伦的过往。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老师王沁,通过“玻璃文房的审美意趣与实践”展示了这一置于书案上的微观世界,这不仅仅是文人书画风雅的外在显现,更有“偶成”而得的独特魅力。

HeyJewel创始人姜景云的“从手作到品牌”,让我们重新理解了手作和品牌之间的关系。从手作出发,打破手工与机器的界限,抛开理性与感性的桎梏,重新融合,则优以待。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王星伟思考的是“当代手工艺的传承与现代转型”,站在大的传统保护的基础之上,在留于民间且日益消逝的传统手习与民族精髓中,探索回望未来,沿袭创新的可能性。

蜗牛杂志的设计师何酉,则是分享了属于蜗牛的“民艺再设计”。以一种缓缓而行的坚韧之态,展现出民艺手创的可能性,将传统以手做的别样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