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家冯斌开幕式致辞

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孙旭光开幕致辞
2016年4月25日,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赵力策划的恭王府艺术系列展览之“舞影——冯斌作品展”在恭王府安善堂开幕,此次展览是对艺术家冯斌这十年来艺术创作脉络的一次详细的学术梳理,将冯斌“跳舞系列”十年创作的红色调系列、黑白系列、彩色系列三个部分做了完整呈现。冯斌的水墨作品在承载传统文化的同时又极具有当代性,在恭王府这个拥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地方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传统与当代的碰撞与对话。

开幕式现场中国美术馆副馆长胡伟致辞

本次展览策展人赵力教授致辞

冯斌个展现场场景 摄影-姜浩宇

冯斌个展现场场景 摄影-姜浩宇

冯斌个展现场场景 摄影-姜浩宇
走入展览,观者或许会被冯斌作品中明艳的色彩所吸引,理所当然的会被这些“舞蹈”的带入一种愉悦的状态。然而当你定睛的仔细观看,你会发现画面里舞动的人,在模糊中反而越发的感觉孤独。而这或许就是艺术家在用一种视觉的语言方式在与观者开的一个视觉“谎言”。这些物理空间中紧贴的身体似乎情感上正在规避着对方。就像这个躁动社会表象下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困难和无奈的孤独。冯斌似乎在将作品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对人的生存环境和心理状态的关照之上,愉悦的“假象”只是其诉说情感的“外衣”。

冯斌个展现场场景 摄影-姜浩宇
恭王府艺术系列展览作为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的重点文化项目,自2012年正式创办至今,已逐渐发展成为极富特色的重要展览品牌。“舞影——冯斌作品展”正是恭王府系列展览中的一个重要展览。关于本次展览,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孙旭光介绍到,“2016年春季‘恭王府艺术系列展’迎来了‘舞影——冯斌作品展’,冯斌作为在水墨基础上另辟蹊径进行创新的先锋实验者,从创作思想到材料、技法无一不试图突破传统国画界限,而表达水墨的当代可能性。从借用传统‘基因’表达现代诉求的角度来说,冯斌的水墨创新与恭王府的旧貌换新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笔墨当随时代’的有力印证。”

冯斌个展现场场景 摄影-姜浩宇

冯斌 2010舞之三 丙烯,绵绸136 X 100 cm 2010

冯斌 2011-4 丙烯,亚麻布 120 X 100 cm 2011

冯斌 2011-15 丙烯,亚麻布180 X 140 cm 2011
关于作品,策展人赵力认为,“在展览中我已经感受到冯斌不同以往的那些特质。首先是他不再追求恒定或稳定的画面造型,而是将整个画面发展为由墨、色所主宰的晕化形象,而这些形象甚至因墨的流淌、色彩的交混而形成某种抽象表现式的倾向;其次是他更关怀于当下的社会而不是在自己画室中‘闭门造车’,对于社会生活的关注是冯斌一直坚持的创作精神,但是与早期对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的表述所不同的是,现在的冯斌将目光收回来而聚焦于周遭的社会,他以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周遭社会中的题材与事物,有褒扬也有针砭,有的不留一点情面。当然,冯斌是以艺术家的身份去加以言说的,所以他仍然回到了艺术性的表达,同时强调的是痛快的表达、自由的抒发以及‘愈爽愈嗨’的心境。”

冯斌 夜艳 丙烯,亚麻布 140 X 180 cm X 2联画 2016

冯斌 2012黑白探戈 之二 丙烯,亚麻布 136 X 100 cm 2012

冯斌 2014-19 丙烯,亚麻布 85 X 70 cm 2014
冯斌自己对于此次在恭王府举办个展也颇有感触,“自以为从中国传统绘画中‘更新’而来的拙作,可以在这国宝之地展出,似乎与自己文化的传统更有了种血脉渊源的关联;今年刚好画了十年的跳舞系列,在这样的空间中,或可以在传承、对比和反差中演绎古今、言说传统与当下。”

冯斌 2015黑白探戈 综合材料 140 X 180 cm 2015

冯斌 2016-4 丙烯,亚麻布136 X 100 cm 2016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20日。
冯斌简历
冯斌,男,1962年12月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
1981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
198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
现为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先后在日本、亚美尼亚、荷兰、台湾、香港、重庆、北京等地举办个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加拿大迈克当·斯图尔特艺术中心、台湾山美术馆、澳门艺术博物馆、成都现代艺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深圳关山月美术馆等收藏。
评论文摘
画面是暧昧魅惑的,而骨子里是怀旧伤感无法言表的。这个调调儿我说不出来,但感觉太好了!色彩斑斓,把热烈涂在面上而把惆怅埋在后面,其实“舞”的魅力不在色调不在姿态,恰在于它面上是浮华的而里子是寂寞的,舞者面上是个人的而实则里子是时代的。“舞”的核心就是所有呈现出的恰恰都是相反的,它长袖善舞的是反差,是对画面的反动。
——朱波
冯斌的作品《舞》系列传达出当代人的生活态度与生存情状,并给予水墨画载体本身以新的文化属性与表达方式。长期在教学第一线的冯斌似乎对绘画语言的关注更为迫切。多年来他以材料、技法和图式为切入点进行全新的尝试,试图创造一种更具当代性的水墨画。他九十年代的《西藏》系列突破了单纯的异域情调,用动与静、虚与实的对比,隐喻瞬时与永恒的关,探讨传统文化和宗教的历史。而他的近作《舞》系列则转向都市场景的个体描述,以相拥相依、亦幻亦真的人物的影像化方式呈现都市元素与大面积的空白背景形成强烈的对比,突显了一种与现实脱离的空虚感。画面中舞者模糊的面容和晃动的身影,似乎是在不断规避舞者之间以及与观众的正面的接触和交流,隐喻了当今社会躁动的表象下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困难和无奈的孤独。冯斌的作品展现了对当下性的关注,把人文的视野扩展到对人的生存环境和心理状态的观照上。
——沈揆一《何不水墨》
冯斌受八五新潮美术影响从传统国画中摆脱,是从材料改变开始的。他是四川美院率先以绵绸为底、采用丙烯颜料作画的中国画家。从西藏寺庙到城市舞者,不只是题材转换,也是从工笔到写意、从写实到表现的改变,其中关键是朦胧人物的出现。寺中僧侣、身边男女,在冯斌笔下既是情绪意蕴的表达,又是画面虚实的构成。只是在《舞》系列作品中,表达与构成的关系在有限度的人物题材中变成了真正的创作主题。
冯斌的确是一个当代水墨渲染效果的实验者,尽管他采用丙烯颜料越来越多。从绵绸到亚麻布,甚至是作画时画框摆放的角度,他不断进行尝试。他用打湿半干的亚麻布作画,取色彩浸润之效并防止水分过于流沥。为达到最佳效果,他甚至自己设计有不同倾斜面的画案。这些办法都是针对原有水墨画的作画方法而为的,不仅可以更好发挥水性颜料的表现力,而且可以扩大手绘幅度的范围。没有这些个人化技术处理的支持,我们很难想象冯斌作品所具有的独特性、表现力和品质感。
——王林《无言以对的舞者——冯斌作品读后》
《舞》系列内部已经有了两种比较明确的语言风格取向:首先是以色彩为主调的水墨晕化效果,其次是以黑白为基准的明暗光影塑造。在这个阶段,尽管作品主题早已确立,但上述的两种语言最初所呈现出的冲突也曾给冯斌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纠结。一方面,扎实的学院派写实功底令他在造型技巧方面游刃有余,另一方面,画面的虚与实、厚与薄、流动与雕饰却令他难于取舍。在接下来的创作中,他通过大量草图、写生、小幅习作等基础实验追求更为整体、更为完善的画面效果,逐步平衡了水墨与油画之间天然存在的、难以弥合的鸿沟,进而创造出了一种介于绘画性和塑造感之间,水性材料和粉质材料之间,东方写意韵味和西方写实精神之间的独特造型风格。近一年来,他在亚麻布和绵绸等全新复合材料上的基本绘画语言探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积累了丰厚的成果。笔触的重叠晕染,色彩的润泽渗化以及对光影结构的适度提示有机地融为一体,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笔墨趣味已被充分地当代化了,结构性的色彩、线条甚至留白都被恰如其分地融入到画面的空间和光影之中,这种持续不断的努力为21世纪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实验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价值体系和示范标本。在无声的音乐里,在昏暗的灯光下,在暧昧的氛围中,那些优雅的舞者已经缓缓起步。
——李旭《优雅的暧昧——评冯斌的<舞>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