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宾合影
2016年12月17日,“平静的汹涌——杨锴个展”在今日美术馆隆重开幕。此次展览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知名策展人、批评家彭锋策划,展出了杨锴自2015年以来创作的15件油画作品。走入展厅,杨锴独特的语言风格所传达的力量感无疑会让人震撼。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知名策展人、批评家彭锋

今日美术馆展览及学术部副馆长晏燕女士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授张国龙导师

著名批评家杨卫
开幕式上本次展览策展人彭锋教授、今日美术馆展览及学术部副馆长晏燕女士,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授张国龙导师,著名批评家杨卫、王南溟、夏可君、高岭等,上海奥赛画廊董事长蔡彭城,展览投资方四位藏家田玲,伍丽红、康健均,张玲等先后发表讲话,对杨锴的作品给予充分的肯定。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谭平,古代书画收藏家朱绍良、季涛,清华艺术品收藏投资鉴赏研修班项目部曹主任,青年艺术+主席朱英杰,姬忠鹏,著名艺术家倪卫华、王纯杰及众多圈内朋友、院校同学、重要艺术媒体均出席此次开幕式。可谓嘉宾云集、观众络绎不绝。

著名批评家王南溟
作为80后艺术家,杨锴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一种沉稳和大气,他一直试图在历代大师风格中寻找灵感,从而在创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杨锴2010年本科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在经历四年的职业创作之后,杨锴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攻读硕士学位继续学习深造,系统的学院思维在他的作品中明确体现,此时他的作品呈现出对形式的考究。在题材上,从早期创作对生命懵懂地追问开始向明确的传统、性、流行文化等价值转向。

著名批评家夏可君

展览现场策展人彭锋与艺术家杨锴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谭平

四位藏家田玲,伍丽红、康健均,张玲(从左至右)

展览开幕盛况,观众云集

展览开幕现场媒体报道

展览现场嘉宾合影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策展人彭锋教授在文章中说:“杨锴喜欢在大面积的画布上平涂,他没有像古典主义画家那样追求纵深,也没有像抽象表现主义画家那样画满画幅,而是信手涂抹,兴尽则止。杨锴的涂抹不像涂鸦那样推崇破坏性的占有,也不像街画那样制造装饰性的幻觉,而是在释放内心的激情和思索……与80后艺术家酷爱小清新不同,杨锴的作品涉及沉重甚至略显残酷的主题。但是,他不像老一代当代艺术家那样,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处理这些问题,而是将这些主题心理学化,从个人心理的角度来做自我剖析。杨锴的作品很好地揭示了一代人的生存状态:作为独生子女一代的个体,强大的社会规训抹平了他们的存在的差异,但是平静的背后是汹涌的激情。杨锴将他在生活中收敛的激情,尽情地释放在巨大的画布之上。”

艺术家杨锴发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谭平与策展人彭锋

展览现场嘉宾合影
但在杨锴那里,“骷髅骨干”似乎并非死亡的象征,而是事物本质之美,同时也成为其作品画面的纵深所在。在2015年之后的创作中成为多条线索中的一条。杨锴在对死亡、恐惧等主题的表达之外,颜料堆叠的形式感推进也成为他新作品中的亮点,此次展出2016年的新作将呈现这个思路上的突破。

展览现场

著名收藏夹朱绍良、季涛与策展人彭锋
每天工作长达18个小时的杨锴对艺术的判断是:真挚、诚恳、诚实。也正如杨锴的作品所示,平静的底色上澎湃着一个青年艺术家沉默的汹涌。

展览现场
据悉,展览将展至2017年1月3日。

《千里江山图:桃花源》(220×900cm) 3联 布上油画 杨锴 2015年

《小时代》(215×840cm) 3联 布上油画 杨锴 2015年

《历代帝王图:魏武帝》(220×900cm) 3联 布上油画 杨锴 2015年

《时间煮雨3:两种死亡之间》(100×400cm) 2联 布上油画 杨锴 2016年
杨锴 | Yang Kai
1986年生于湖南衡山
201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
2015年至今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硕士学位在读,现工作学习于北京。
近期主要个展有:“平静的汹涌:杨锴作品展”,今日美术馆,北京(2016);
主要群展有:
“第三届CAFAM双年展——空间协商:没想到你是这样的”,中央美院美术馆,北京(2016);
“初心:第五届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作品展”,798玫瑰之名艺术中心,北京(2016);
“‘青年艺术+’海外巡展·越南站”,越南云湖展览中心,河内·越南(2016);
“第五届‘青春·足迹’中央美院学生主题创作展”,中央美术学院,北京(2015);
“相生:第四届中央美院研究生作品展”,北京炎黄艺术馆,北京(2015);
“中欧之间:艺术家在生活中”,罗马葡萄牙圣安东尼学院,罗马·意大利(2014);
“中国艺术在巴西”,OCA展览中心,圣保罗·巴西(2014);
“抽象之后的绘画”,证大当代艺术空间,上海(2011)
作品被今日美术馆等国内外美术馆、基金会与收藏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