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的下一个“栖息地”在哪?不是换个场地那么简单!
如何办一场既有“艺术格调”又不“脱离群众”、恰好还能获得一些良性社会互动效果的展览,成了当代艺术推广如火如荼的时下,众多机构主办方及艺术从业者们力图想解决的一个行业痛点之一。
在看惯了位于美术馆、画廊“白盒子”之中颇显教条的走马观花,以及形式较为陈旧的常规“公共艺术”之后,无论业内还是观众,多少都需要一些新的角度和看点来更新对艺术的观念和认同意识。
耶稣说:天堂不在这里也不再那里,天堂在人的心里
事实上, 我们也并不能教条的将艺术关在白盒子展厅中,才能视之为正统。也不能命定一些特定场域形式来束缚艺术创作与展示的手脚。
戏剧性的是,这一次,从艺术区“出走”的正是位于北京·798“同名“、著名的“白盒子艺术馆”——一举从北京艺术区遁入了位于秦皇岛的海滨公寓社区。
8月5日,一场由白盒子艺术馆及馆长孙永增策划,嘉里·海碧台·秦皇岛香格里拉大酒店主办的、名为“对话·当代艺术新场域”的系列展览在嘉里建设旗下新晋建筑作品海碧台(展厅设于海碧台艺术中心及海碧台周边公共区域)开幕。
而同样戏剧的是,当我们在探讨当代艺术的“栖息地”问题时,恰巧得以借用海碧台项目的英文名称"habitat”(译作“栖息地”)作为双关语意。海碧台由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师摩西·萨夫迪在北中国沿海城市秦皇岛·北戴河的力作,而此次展览不仅仅因为有设计大师的参与才使二者发生艺术“互动”。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作为策展方的专业艺术机构白盒子艺术馆,还是作为主办方的地产行业翘楚嘉里建设,都对自己麾下作品中所含的“空间定义的拓展与探讨”有着极大兴趣,并亦付诸了大量实践和探索,二者也常年致力于各自所事专业方向的艺术性研究。
此次,展览核心探讨问题被直接指向到“对话”与“场域”,显然,这两个问关键词在艺术领域算是经典永恒的命题,而若再将问题细化至“当代艺术”的“新场域”之词根时,这其中便有了更多的话题性。
新场域≠新场地
首先,存在于展览作品层级更为直观的场域对话关系,则是参展的28位当代艺术家、涵盖了绘画、雕塑、装置、摄影、影像新媒体、古董、艺术设计、家具(黑川雅之)等多种媒介,完全不同的形式、风格和观念如何与展厅空间和彼此之间组成新的关系空间——特别是处在非艺术展览专业展示的白盒子空间,此关系更具探索可能。
其次,众所周知,若仅仅将艺术作品换一个场地类型来粗放展示,绝不能将议题引申到“新场域”这个层面,“域”的空间代表性显然更为宽广、更具多维想象力拓展,其涵盖的精神诉求也变得丰富多样起来。但将艺术展览放在商业地产项目的腹地示众,策划与主办方应该也做足了思想准备与学术考量,毕竟,在时下与“商业”特别是“地产行业”过于亲昵的艺术展览,时常容易受到艺术性打折或者过于商业化的指责,而此次展览策划主办双方,则纷纷抓住了表层商业宣传之上的重点:人们在获得了物质上的极大甚至是极致满足之后,一切就戛然而止了吗?从需求学上来说,此次“艺术”既没屈身“商业”之下,二者也没有勉为其难的并置。
显然,豪华的海滨公寓、别墅地产项目这样的关键词,不仅是在被“房地产”话题携裹多年的中国,即便放眼整个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横行的全世界,其商业与经济价值足以成为新时代人类物质财富文明的重要“代表物”之一。而艺术作品“横空”出现在高档社区之中,并被放置在学术性高度集中的展览空间“对话”与“新场域”命题范围内谈论,超越了以华丽昂贵的物质享受挂帅、艺术品仅仅作为“装饰品”的功能性地位范畴,再有同期系列展览之一的日本设计界(工业、建筑、家具等)教父、东方美学研究者黑川雅之的作品同场展示与讲座加持。使得追求高品质艺术、生活的受众在这样的对话场域中(建筑空间与展览空间,不同类型艺术作品,观众与作品、空间等交互错杂的对话场域关系),首先被调动的思考点便是:一个恰逢其时的空间、场域中,究竟能给艺术和诗意的居住环境带来怎样的精神可能性?
据悉本次展览将会在嘉里·海碧台的公共空间展览至10月8日

展览主题:当代艺术新场域
总策划:孙永增
参展艺术家:苍鑫、陈文令、崔国泰、高孝午、顾小平、关伟、焦兴涛、李可政、李颂华、李暐、刘芯涛、卢征远、缪晓春、乔迁、琴嘎、任戎、桑迪亚哥·达涅兹(西班牙)、邵帆、沈少民、师建民、宋涛、王书刚、文倵、吴达新、吴永平、肖答牛、徐小国、张旭东
展览日期:2017年8月5日 ——2017年 10 月8 日
开幕:8月5日 15:30
主办单位:嘉里·海碧台 秦皇岛香格里拉大酒店
策展单位:白盒子艺术馆&白盒子之家 | 家美术馆项目
展览介绍
此次展览以白盒子艺术馆&白盒子之家 | 家美术馆项目集合28位艺术家的不同媒介、不同风格的当代艺术作品,在嘉里·海碧台的公共空间,以不同于美术馆和画廊空间的展览形式,通过植入和干预的方式,进行一场艺术、空间和人对话,将是一次当代艺术从视觉层面到观念层面,从艺术的外部意义入手,带有社会实验性质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