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起邬建安、赵燕、范迪安、邱志杰、姚惠芬、姚惠琴
2018年3月31日上午十点,“不息—第57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北京站”如约在北京时代美术馆盛大开幕。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先生、北京时代美术馆馆长、华熙国际投资集团董事长赵燕女士、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先生、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秘书长王蔚女士、北京文化艺术基金项目负责人张琪女士与徐培钦女士、参展艺术家邬建安先生、姚惠芬女士、华熙国际投资集团副总裁崔广平先生等众多嘉宾出席了展览开幕式。

开幕式现场

策展人邱志杰
2017年5月,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的军械库和处女花园拉开帷幕,展出了汤南南、邬建安、汪天稳、姚惠芬四位艺术家相互交叉创作的作品。展览以“不息”为主题呼应双年展的总主题“艺术万岁”,这也是基于一种中国人对“永生”的特别理解——愚公移山式的、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北京站除了原汁原味的呈现了威尼斯双年展的面貌,同时还在原有策展思路的基础上增加了因为威尼斯场馆空间有限而并未展出的作品,以更加丰富的内容展现了中国人“不息”的力量。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范迪安

北京时代美术馆馆长、华熙国际投资集团董事长 赵燕
策展人邱志杰在展览中提出:中国艺术“不息”的力量来自精英与民间的互动,来自代际传递的师承,来自积极的合作。所以在展厅中有一面巨大的展墙详实的记录了艺术家的师承、合作关系图。交叉的线条中记录着时间,也延续着经典,或许“传承”才能让艺术“不息”,永具活力。

艺术家 姚惠芬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作为中国馆一次激烈的实验展,此次展览一大亮点就是多位艺术家交叉合作,陕西民间艺人以及苏州苏绣传人与青年艺术家合作创作的艺术形式成为展览的亮点。整个展览将中国传统的艺术技艺带入当代的艺术语境,与当下发生链接。所以展览与回归、传承、创新、不息四个关键词发生着必然的联系。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汤南南的作品以乡愁为切入点,讨论时间与记忆、神话与诗歌、乡愁与生死等过个命题。展厅中展出的作品主要是以大海和流水为意向,通过绘画、装置、动画,多屏剧场等艺术方式给人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艺术体验。在其中他邀请小朋友绘画的有关海的作品,还是会跟观众带来不小的触动,那是孩子的世界,也是成人所追求的纯粹的空间,或许这也是一次回归的体验。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邬建安作为80后艺术家,对中国民间艺术的传统却是尤为执着,他专注于将当代的激进美学和文化态度带入濒临绝迹的中国民间艺术传统,以富于创造性和思想性的方式,探索和呈现当代问题同远古神话与历史、传统哲学观念与图像生成方式的内在联系,在几个维度上同时刺激和扩展人们的艺术想象。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剪纸,皮影等中国传统工艺频现,呈现了另一种想象的空间。

姚惠芬作品

展览现场姚惠芬作品

展览现场姚惠芬作品
同时邬建安还分别与苏绣传承人姚惠芬以及陕西皮影传承人汪天稳皮影合作创作了新的作品。姚惠芬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理事、一代“针神”沈寿的第四代传人。与邬建安合作的《崖山》系列以及《骷髅幻戏图》等作品,改变了传统苏绣的图示,在画面构成中增加了诸多现代元素。在《骷髅幻戏图》里,她将现实的民间场景与一具骷髅进行并置,让画面瞬间有了一种生与死的对立关系,而这或许就是中国人不息的生命哲学。展厅同时还展出了姚惠芬带领团队完成的马远十二张《水图》系列以及五幅人物肖像。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邬建安与陕西皮影传承人汪天稳合作的作品则是《万物》、《五百笔》等大尺幅作品。皮影这在里融入了当下的语境,获得了新生,也获得了“不息”的动力。

展览现场
北京时代美术馆馆长赵燕在开幕式上讲到:我理解的“不息”是生命的一种延续,而且要有来源。时代美术馆坐落于偏年轻化的社区,我们最常做的展览也是当代的、创新的、跨界的展览,我们之所以赞助了中国馆,也是因为这个主题很吸引我们。2017年威尼斯双年展的大主题叫“艺术永生”,我们中国馆叫“不息”,很多人认为当代艺术来自于西方,中国要有文化自信,艺术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我们自己的当代艺术家利用中国文化的传承,展现给西方观众,这种作品才能有更多年轻人感知中国文化的魅力。当代艺术家与传统艺术家的合作、碰撞,出来的东西才更能被年轻人传承下去。

北京时代美术馆馆长、华熙国际投资集团董事长赵燕接受媒体采访
不管来自民间还是学院,每一个中国艺术家,都不是一个人在创作。他的创作,总是一种应答和开启,总是在期待唱和,总是可以加批注和题跋。中国艺术绝不是任何一个生死有命的中国艺术家的个体创造,而是一场历时五千年的集体创作,这是一代代艺术家不断卷入的,一场跨越千年的唱和和雅集。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据悉,此次展览将在北京时代美术馆持续至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