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荣麟家居总裁戚麟与居然之家、红星美凯龙及中国/北京家具行业协会诸位领导
今天的中国,随着经济与物质的极大丰富与过剩,人们越来越从世俗的物质欲望的满足逐步转入文化与精神需求的新阶段。消费社会已然步入审美社会阶段,且在全球化的全新进程中,人与信息的迅捷流动拓展了人的视野与文化的多样性。东方美学作为这个快节奏时代的“暖流”正在缓缓回归。

荣麟家居总裁戚麟
深处浮躁和喧嚣的闹市,似乎总想寻觅一处僻静之处,让紧绷的神经获得彻底的释放。而家或许就是每一个人心灵的港湾。它也正在从物理的空间变成精神的空间,从身体的安放到灵魂的居所,所以慢生活,东方美学的生活方式渐渐成为人们追求的新式生活。荣麟作为已经迎来18岁“成人礼”的家居公司,早在2000年伊始,就开始探索如何让东方美学成为一种生活。

21世纪初期,国内的家居市场存在两大挑战,一个是中国家具无设计,第二就是洋范生活很潮流。如何在中国的本土,打造既符号现代人审美,又符合使用功能的新式家具成为荣麟努力的方向。面对第一个挑战,荣麟家居用不断提升设计、研发、生产能力,打造出旗下“槟榔、京瓷、京滟、良辰”四大系列原创产品,成为中国原创家具标杆性产品。18年的时间,荣麟从几十平的大钟寺店,到遍布全国的400多家店;从代理家具,到生产、研发、物流、销售为一体家具连锁机构;拥有2座大型工厂,300余家零售商,100余人的职业经理人团队,40余万客户。2017年开始,荣麟家居在家具产品的基础上,将目光扩大到国民生活,并思考如何让东方美学生活成为新潮流。在这样的目标之下,荣麟家居开始酝酿“生活家”的项目。

活动现场
7月23日,荣麟家居在迎来自己18岁生日之际,将已经酝酿一年的“生活家”项目正式发布。“生活家”不是“另一种生活”,而是你我想象里称作的“应该的生活”。“生活家”集合了东方美学典型生活方式与典型人物,意在架构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古老与现在、东方与国际、意趣与所在。无谓对立,这场对话溯从古老东方美学国度,将沉寂已久的东方式生活,拉回现代生活语境,让当下众多达观生活者,重逢记忆深处的东方美学生活。

活动现场
为了让传统于当下焕生复新,东方美学与当下生活相融合。过去1年里,“生活家”与数十位匠心传承人,足迹遍布国内36个城市、举办了41场以东方美学沙龙为形式的生活美学活动,内容承载香道、折扇、蜀绣等多种东方美学生活方式,1421人参与其中,重拾东方美学生活雅趣。

活动现场
在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当下,诸多传统的手工艺也在面临着断层和消失的危险。同样在都市中生活的人想要了解和学习传统的工艺也似乎失去了平台。然而荣麟家居的东方美学沙龙的活动既满足了都市人想要追求东方美学生活方式的需求,同时还可以让传统的工艺在当下“复活”。在项目启动现场,荣麟家居组织了竹编、制香、皮具、画脸谱等五种形式的沙龙活动,吸引了很多观众的参与。

活动现场
荣麟关注的不仅仅是家具,更是其背后的传承、匠心和生活。荣麟还和网易家居联手成立了新中式设计研究院,记录所有为新中式做过努力的人和事。设计大师、文化名家、生活达人、非遗传承人等,共同为之助力。因为荣麟关注的不仅仅是家具,更是其背后的传承、匠心和生活。让消费者通过荣麟体验的不仅仅是好的产品,更是美好的生活。

竹编作品
活动当日还进行了学术研讨会,国家级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春珂,国际著名设计师、北京集美组联合创始人梁建国,中国家具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冰冰、全国工商联家具装饰业商会执行会长张传喜,居然之家集团公司常务副总裁任成,红星美凯龙集团总裁兼京津西南大区总经理王伟等专家及业界精英就当下的时代,以及东方美学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做了深入的讨论。
我们处在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物质的满足远远大于精神的富足,或许我们应该慢一点,等一等我们的灵魂,让精神和灵魂跟我们所获得的物质财富匹配。每一个人都应该是生活家,都可以把自己生活的味道生活出来。我们应该做自己的生活家,让生活变得更有趣。
本次“生活家”启动仪式后,荣麟“生活家”项目将更大范围的落地居然之家、红星美凯龙两大家居平台,由家居平台走向城市地标、走向更多热爱生活的人。
参与本次荣麟“生活家”启动仪式的非遗传承人钱利准访谈:
钱利准:与其做工艺大师,我更想做一个竹编文化的推广者
今日艺术网: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竹编?
钱利准:我的家乡是乌镇边上的一个小村,这里是江南的竹编之乡。据说,曾经是全国数得上的竹篮交易集散地。以前大半个村子的人都会竹编,并以此为业,所以我从小就生活在竹编的世界里。

非遗传承人钱利准
今日艺术网:大学学习工业设计,为什么没有选择做一份稳定的设计师工作,而是选择做一位篾匠?
钱利准:或许是骨子里对于竹编天然的亲切感,所以我从大一就开始研究,不过真正开始竹编的工作还是最近四年才开始的。小时候,村子里男女老少生活的点滴都离不开竹器,早晨拌面或者馄炖的碗要用竹器,晚上下工回来乘凉小憩的时候更是离不开竹榻和竹凉椅。可是在我小学毕业之后,这种熟悉的场景就慢慢的消失了。塑料的出现,以价格低廉,批量生产,节约空间等特点,迅速风靡,并且取代了原本属于竹编生活用具的市场。塑料虽然有很多优点,但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很多的“白色污染”。而这让我想起了家乡的竹编。工业设计正好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所以我想将自己的所学运用到竹编里。

竹编活动现场
今日艺术网:学习竹编的过程顺利吗?
钱利准:当我打算想要拜师学艺的时候,发现篾匠找不到了,村子里只剩下不多的几家在做,但都是些粗大的竹匾,卖给蜜饯厂用于晾晒。可这实在难以代表竹编之乡代代相传的精湛竹编技艺。于是扩大学习区域,在我大学毕业时,几乎把省内的竹编工艺大师都拜访了个遍。
今日艺术网:篾匠的哪项工作最重要?
钱利准:人们经常看到竹编器具花样繁多,只是看到编织的复杂,却不知道准备篾条,才是最为艰难复杂的步骤。有些篾条只有0.25毫米宽,和人的头发丝差不多,最常用的篾条也只是比0.25宽一点。之所以难是因为制作篾条全手工没有机器可以替代。

竹编材料包

竹编材料制作的作品
今日艺术网:你的作品曾被马未都、杨丽萍等收藏,为什么没有往工艺品方向发展?
钱利准:首先感谢马未都先生、杨丽萍女士收藏我的作品。学艺归来以后我开始往竹编茶器、花器等工艺复杂的艺术品方向走,但是后来发现,如果只是做工艺品,竹编器的实用性几乎不存在,作品离普通人的生活越来越远,自己也越做越孤独。所以,我觉得我应该让竹编再次融入生活。后来我也发现,我并不只是想做一个篾匠,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竹编,学习竹编。竹编是一门传统的工艺,我希望做的事是去不断的传承和发扬它。所以从2014年开始,我编制教材,制作材料包,将竹编教学代入学校。自创品牌的“竹芸工房”也开通了网店的渠道,目的就在于通过互联网培养更多的“竹编艺人”。
今日艺术网:竹编目前处于怎样的境况,你是想通过怎样的方式来保护和传承的呢?
钱利准:竹编器因为是传统手工而令人喜爱,却也因为代代相传的传授方式而变得人才凋零,好师傅无徒可教,想学的又找不到师傅。我们现在创建了一个基金,就是为了传承和保护老手艺人的手艺。以影像的方式记录下这些传统工艺的每一个细节,并且归类存档。这是一件破在眉睫的事情,稍有迟疑,好多优秀的老手艺人就有可能带着他们精湛的手艺离去。所以我宁愿现在放弃一些盈利项目,也想把这一块工艺用现代的方式保存下来。我现在不以做一位出色的工艺大师为目标,我更想将老艺人与设计师联通起来,激活传统的工艺,让竹编融入当下的生活,所以我觉得我更想做一个文化的推广者。

观众参与竹编活动现场
今日艺术网:你是如何与荣麟家居结缘的?如何看待荣麟家居的“生活家”概念?
钱利准:与荣麟家居的结缘应该说是机缘巧合。荣麟生活家就像一个手机,各种手艺人是一个个APP,能够集合到手机上来,集合到整个中国文化中来。因为我们有了更多对生活的提高,对生活的感悟。我们做事业、做手艺都在不断的提升。非常感谢戚总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舞台,形成凝聚力、把新中式文化发扬光大。

观众参与竹编活动现场
今日艺术网:未来有什么规划?
钱利准:我想在村里建一座竹编的手工艺学校,让老手艺人去学校里授课,未来竹编可以成为一门学科。同时我想将整个村庄打造成一个竹编文化村。竹编这个载体,包括我们的基金会很难持续性推动当地的发展,所以我们需要打造村庄的名片,借助外力来实现竹编工艺的持续发展。目前,乌镇的编织蓝图已经绘好,浙江的蓝图也已经绘好,下一步希望是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