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览开幕式现场
2018年是中央美术学院建校一百周年,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作为建校以来历史最长的专业学科之一,其教学发展及教师们的创作、科研都得到了学校高度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在经历了一年半多的策划、筹备和准备工作,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造型学院和美术馆承办的“师严道尊: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教学研究展”及油画系和美术馆承办的“意义的回归: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进行时”双展于10月12日下午同时盛大启幕。这是一场学术的盛会,也是一份新的学术成果。


“师严道尊”以油画系第三工作室发展的历史脉络为经,以不同时期的教学理念和创作特色为纬,通过对第三工作室不同历史阶段作品、历史照片、教学文献的进行有机编排,全面勾勒出其教学的历时展开和创作的广泛维度,共展出1959年董希文工作室成立以来各个阶段教师和学生作品共计六十余件。回顾第三工作室的发展历程,研究它的教学经验,这既是对新中国油画史的一次个案研究,也是对中央美术学院学术精神和学术传承的又一次总结和弘扬。

“师严道尊”现场图

“师严道尊”现场图
“意义的回归”,其展览含义直接指向当前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的创作现状和思考,研究油画作为绘画的当下性意义。百年以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历代教师们在教学上产生过历史性的影响和示范效果,并且紧扣时代的脉搏,创作出了大量经典的作品。今天,面对新的时代潮流及国际艺术语境,油画系五个工作室的教师们,遵循前辈们的脚步,在教学和创作上实现了转型,显示了他们作为集体力量对于油画绘画的信念和坚守,在反思与思辨的国际对话里,自觉地确认油画绘画的当代意义。此次展览共展出油画系在任的22位教师共四十余件(组)近期代表作品。

“意义的回归”现场图

“意义的回归”现场图
开幕式上,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前油画系第三工作室主任詹建俊,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油画系主任马璐,“师严道尊: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画室教学研究展”策展人汤宇,“意义的回归: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进行时”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作为代表先后发表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致辞中表示,“师严道尊”和“意义的回归”两个展览是中央美院百年校庆重要学术项目之一,也是体现中央美院百年来油画教育教学和油画创作研究学术传统的展览,在百年中国油画发展的历史中,中央美院是一个重要的缩影。
他认为,可以从三个维度深刻认识油画艺术在中国的意义:一是社会意义。油画在中国落地生根和广泛传播,并且作为一种学术的新知系统得以普及,体现了在中国社会现代进程中文化交融的作用,将外来的艺术形式和载体变为中国艺术语言的表达;二是学术意义。以中央美院为代表的几代艺术家无论在任何时期都注重油画语言的本体研究,注重对油画历史、技巧的深入研究。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油画系教师在油画语言风格和追求上呈现出多样面貌,对整个中国油画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示范与引领作用;三是文化意义。油画不仅仅是一个画种、一种技巧,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作为一种文化的表述。在中央美院几代油画家身上,始终葆有文化情怀、文化理想和文化关切,通过主题、题材、构图、造型来体现优秀传统,使油画成为今天文化发展的重要标识。此次两个展览的同时举办,对于探讨新的文化情境下油画教学和创作的“意义”,坚持油画的本体语言,拓展油画的艺术表现力,有着现实意义。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前油画系第三工作室主任詹建俊
“油画第三工作室自董希文先生开始,始终坚持把油画与中国精神相结合,关注‘开放的思想’,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前油画第三工作室主任詹建俊在谈及自己对第三工作室的感情与教学理念的认识时这样讲道。在艺术教学上,油画第三工作室始终坚持着董先生当时确立的要求——严宽并重,“严”是对油画的绘画技巧、艺术语言、表达能力的严格要求; “宽”则是应具有广阔的艺术视野,建立不同艺术的兴趣,有追求、有理想、有心胸。董先生与他所开创的油画第三工作室始终坚持发扬中国审美观,发挥创新的思维与能力来创作出更新、更好的油画艺术作品。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油画系主任马璐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油画系主任马璐在致辞中首先对老一代先生们出席开幕式及央美美术馆同时进行油画系两个展览的展示表示感谢。在谈到“师严道尊”展时,他对教师队伍的团队精神及工作室教学制度的传统进行了肯定,并提到,工作室教学研究展是造型学院的系列项目之一,计划每年推出一个工作室的展览,以此梳理出造型学院各系工作室的历史发展脉络,将之发扬光大。而“意义的回归”展在他看来是一个现在时的展览,是油画系现任在职教师近年来的创作成果,旨在思考和探讨油画在当下存在的意义。此次展览一改之前系展平均分配展示空间的方式,变为策展人全权策划,打破了工作室的界限。

“师严道尊: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画室教学研究展”策展人汤宇
“师严道尊”策展人汤宇在致辞中中回顾了油画第三工作室发展的历程与教学的传承性,展览题目“师严道尊”,出自《荀子》和《礼记》,是油画系第三工作室“师道精神”传承的一种写照与强调,第三工作室的传承不是口号或者风格式的传承,而是体现在各个时期的教学行为当中,体现在每一位先生的言传身教与身体力行当中。虽然各个时期面对的大环境不尽相同,但第三工作室一直有着明确的方向,教学方式也有着内在的一致性。第三工作室始终在“严”与“宽”的教学关系中引导学生掌握“绘画基础与艺术表现”的转换,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创新的精神”。

“意义的回归: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进行时”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
“意义的回归: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进行时”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在致辞中首先讲述了展览筹划时走访油画系教师工作室的感受。他在与每位教师进行对谈交流时被其对待创作和教学的态度所感动,并对马璐教授所提出的“打破工作室界限”的观点表示赞同。油画的表现性已经成为油画系目前在职教师创作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重新认识油画乃至绘画的意义及其美学价值、社会价值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王春辰认为,“意义的回归”展览全面立体地展示了今天油画系教师队伍的实力和水平。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刘商英担任主持人
当天出席开幕仪式的嘉宾有: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高洪、院长范迪安、副院长苏新平,以及曾经在油画系传技授艺,为中央美术学院油画教学做出过杰出贡献的老一代先生们,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老院长靳尚宜,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前油画系第三工作室主任詹建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前油画系主任闻立鹏,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钟涵,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前油画系主任马常利,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前第四工作室主任袁运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前油画系主任、第二工作室主任戴士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前油画系第二工作室主任丁一林,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前油画系主任、第三工作室主任谢东明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前壁画系主任孙景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刘秉江,董希文先生之女董一莎女士及中央美术学院各分院、系、职能部门的领导负责人也都参加了本次开幕仪式。

正如范院长所言:“‘师严道尊’和‘意义的回归’两个展览同时举办,其意义非常值得进一步探讨。当油画作为一个画种在世界画坛已经有所式微的情况下,面对图像世界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如何使油画在表现新观念,体现油画本身的语言方面开拓更多的可能性?”

“师严道尊”嘉宾观展

“意义的回归”嘉宾观展

“师严道尊”展览现场

“意义的回归”展览现场
编/吴靖、贺伊飞、马天蝉
图/李标
寻找绘画的新意义
写在“意义的回归”与“师严道尊”展览之前
张子康
从20世纪早期开始,中国最早一批赴欧洲和日本深造、之后回到中国传播油画艺术的前辈先驱们,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播撒下了用油画参与现代美术史进程的种子;1956年,中央美术学院正式组建油画系,并于1959年率先实行导师工作室制,成立最早由吴作人、罗工柳、董希文为导师的三个工作室和王式廓领导的研究生部,成为中国油画教学的最早基地。

“师严道尊”展览现场

“师严道尊”展览现场
1985年,在八五新潮的大背景下,以中国艺术的现代化为理想,以现代艺术教育思想为核心,以新的传授机制为保障,经当时油画系主任闻立鹏倡议第四工作室设立。2016年,油画系再次顺应学科发展需要设立第五工作室,以抽象艺术为理念,对油画系学科架构作出新的补充。

“意义的回归”展览现场

“意义的回归”展览现场
从解决古典主义的造型问题一路走来,到表现主义、色彩、材料,再到对现代、当代议题的深入介入和探讨,从之前的四个工作室到近年新成立第五工作室,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适应绘画创作、教学,适应艺术审美的变化,不断努力激发油画语言的活力,从不同的视角通过对绘画语言和绘画观念的研究,生产出丰富的视觉内容,阐释艺术的创造价值。

展览现场
油画系培养出了许多德艺兼备的本科生、研究生、研修生,他们其中的很多人成为知名艺术家,或成为全国各地油画界及美术事业的骨干力量,中央美术学院的油画系书写了辉煌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油画系的许多著名油画家创作了具有鲜明时代样貌的代表作,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发展历程和时代文化特征。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代表了中国油画语言研究和创作实践的最高水平,不断更新着中国艺术界的油画创作观念,参与和谱写了当代美术的发展和进程。

在新媒体和各种媒介艺术不断发展的当下,摄影技术、互联网技术、新媒体交互技术不断制造新的视觉体验,以绘画呈现客观世界、获取图像的方式正在发生改变,油画也面临着如何继续发展的考验,也正为如此,恰好给了新一代油画艺术家们面对全新的语境,探索油画变化的契机。

开国大典(复制) 董希文 230×400cm 布面油画 1952 原作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非常荣幸在同一时间内,呈现油画系22位正在从事油画研究和教学,堪称中国最优秀的油画艺术家的作品展,以及富有悠久传承历史的油画系第三工作室的教学研究展。这些作品映照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对油画孜孜以求的教学实践道路,更加代表了油画这一拥有着自身发展历史和发展逻辑的媒介,不断寻求与时代的对话,促动油画语言的自我更新的尝试,这都是在一代一代的创作实践者的努力下进行的。

新疆少女 詹建俊 77.5×57cm 布面油画 1961

天路 谢东明 130×190cm 布面油画 2016

我们俩-喻红和赵波1 250×300cm 布面丙稀 2007
今天,绘画已经不完全是原来的、传统意义上的绘画,绘画以庞杂、多元的面貌被观看,我们看到,中央美院油画系这么多绘画思想成熟、创造力旺盛的艺术家,承担起自己的使命,不间断地从前辈身上学习,从经典中获得,从传统中汲取,进而向着未来去发现。
意义的回归
——中央美院油画系教师进行时
王春辰
油画在中国具有特殊的地位,它具有中国现代美术史的标杆作用。在上个世纪初叶,当徐悲鸿一辈留学生去欧洲求学的时候,他们笃定了欧洲绘画(以油画为主)是改良中国画的一种借鉴,因此有了他们将欧洲绘画体系引进中国、从而开启中国的现代美术教育的历史。

蔡昊坤《往事》30x40cm 布面油画,2016

曹轶,黑森林No.3,149x198cm,纸本丙烯,2018

胡建成,放大现实 200x85cm 2015~17年
中央美术学院自其前身国立北平艺专成立之时,即是这一现代美术教育的开创者和践行者,予中国的现代绘画以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迄今,中央美院的油画教学与创作都是中国的一面旗帜,在各个时期,皆产生历史性的影响和示范效果。1949年之后,中央美院的绘画教学体系则成为其他院校学习与参照的范本,带动了整体的绘画研究、教学与创作。在1950年代、60年代,中央美院执教的教师创作了大量经典作品,在绘画的语言发展与现代绘画的视觉经验塑造上,都做出了成绩卓著的贡献。这一时期以写实绘画为主、以塑造中国社会新面貌、新姿态为诉求、以油画为主要媒介,它创造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形象文本,是中国20世纪美术史的重要篇章。

贾涤非,蓝色的罐子 木板布底油彩 30×30cm2015

康蕾,《小径分岔的花园》200××140cm×5 综合材料2017

林笑初 《漂浮的想像》布面油画 180cmX86cm 2013年

刘刚,8897102, 200x110cmx2, 综合材料, 2017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中央美院的美术教育迎来了新的时代潮流。油画系的教学、创作又再次链接国际,借鉴与融合并举,研究与创造同步,不仅完善了绘画语言体系的教学,而且更加广泛地汲取现代主义绘画的精华,形成了央美油画系的教学与创作特色,既施惠于莘莘学子,又带动当代中国绘画的变革。本次的油画系现任二十二位教师的展览,在更大的国际艺术语境里,展示了央美的绘画教学转型,显示了他们作为集体力量对于油画绘画的信念和坚守,在反思与思辨的国际对话里,自觉地确认油画绘画的当代意义,他们认同绘画作为人类的视觉表现,它的价值在经历了现代主义艺术思想的洗礼后,更加富有魅力,它所激发与唤起的,是人的不屈不挠的生命力,它打开的是人的无穷无尽的创造想象力。

刘商英,《胡杨与沙109号》.布面油画240X480cm 2017

刘小东,Gert 走了._ Gert is gone.300x400cm,布面油画,2018

陆亮,记忆场—空白的青春, 286x602cm, 布面油画, 2016-2017
本次油画系的展览,虽然规模不是大型展,但足以呈现完整的绘画语言的谱系。绘画由古及今,从表意到表情,从再现到表现,从形式到内涵,从叙事到观念,从具象到抽象,从万物到人物,从静态到动态,从现实到想象,从外观到内视,从集体到个体,从他者到本我,从物象到心象,从社会到身份,从语言到政治,从平面到立体,从空间到时间,从地域到族裔,从模拟到虚拟,从历史到未来,等等,无不都构成了当代绘画的现状。举凡这些现象可以在本次展览的作品中一一体现和对照,22位教师是中国从事美术教育与创作的千千万教师的缩影,这里看到的作品其背后的语境是中国开放四十年来的艺术变局,这些作品的创作都与这个中国语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和互动。看央美,在某种意义上,是观看中国;而央美油画系的创作格局也意味着中国的绘画现场,它富含论辩言说的讯息,它昭示了中国文化场域的气息,它展开了想象中国艺术之路的诸多路经。
当“意义的回归”被敞明时,它不啻是中国的绘画现象之问,它也是国际语境里关于艺术与绘画的一种提问和探寻。这里的“意义”是智辩绘画何为与何以为的设问,有一千个回答,就有一千个回归的路径。我们以此次中央美院油画系的展览来做这个设问和回应。

马佳伟,夜话:等待,200x200cm,布面油画,2018

马璐,“冰之浪”2015年180cm×210cm综合技法

马晓腾,公共浴室, 205x632cm, 布面丙烯, 2015-2017, 两件作品拼合分别为205x318cm)

孟禄丁,红墙,115x85cm,布面油画,1986

裴咏梅,双重时间 · 系列 一,布面油画,250x440cm,2015年

申玲,秋风秋雨奈何天 200x200cm x3 布面油画 2016

石煜,流动的古韵之一180x450cm布面油画2018

孙逊:《去旅行》布面丙烯 220x180cm 2018年

王少伦,《出路》200x300cm,布面油画,2011

王玉平,狩猎图(局部)- 纸本水彩 31x41cm 2015

夏理斌《天·使》综合材料160x200cm 2008年

喻红,《重量》,250x300cm,布面丙烯,2018
我们开启的是面对过去和未来,因为我们正走在路上。
2018年9月27日 于中央美术学院

师严道尊——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
第三工作室教学研究展
学术顾问:詹建俊 谢东明
学术主持:喻 红
艺术总监:马 璐 刘商英
策 展 人:汤 宇
开 幕 式:2018年10月12日下午4:00
展览时间:2018年10月12日-11月4日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3A展厅
主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师严道尊——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教学研究展”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共同承办,于2018年10月12日至11月4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3A展厅开幕。展览由詹建俊、谢东明两位先生担任展览学术顾问,油画系第三工作室主任喻红任展览学术主持,造型学院院长马璐和油画系副主任刘商英担任展览艺术总监,汤宇担任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展览以“民族风格、中国气派”“建构油画艺术的中国学派”“立足传统、面对当代”三个单元作为叙事结构。

意义的回归——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进行时
展览时间:2018年10月12日—11月4日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3B展厅
开幕时间:2018年10月12日 下午4:00
学术主持:范迪安
艺术总监:马璐
策 展 人:王春辰
参展艺术家:蔡昊坤、曹轶、胡建成、贾涤非、康蕾、林笑初、刘刚、刘商英、刘小东、陆亮、马佳伟、马璐、马晓腾、孟禄丁、裴咏梅、申玲、石煜、孙逊、王少伦、王玉平、夏理斌、喻红(排名不分先后,以字母顺序排序)
主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为纪念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组织策划的“意义的回归——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进行时”展览,于10月12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3B展厅拉开帷幕。此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学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为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马璐教授为艺术顾问。展览展出了油画系在任的22位教师共四十余件(组)近期代表作品。本次展览并不以工作室为单位进行分区展示各位老师的作品。42件(组)作品在语言的表达上也与观念化、符号化、商业化的绘画不同,教师们的创作更趋向于个体生命的表达,在某种意义上突破了学院化主体性绘画的边界;个体情感、个性化表现语言和实验性探索在创作中得到强化。此次油画系教师集体展交出了一份在全球化语境下新时代的答卷,阐释了他们对于绘画当下意义的反思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