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 从2004年开始,中艺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办的第一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便以国际性和专业化的态度在业界树立了标杆,它每年一次的持续举办已被视为中国艺术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在执行董事王一涵的带领下,这个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的操作团队所作出的成绩令人瞩目。 2007年中艺博第一次提出画廊的“地域性”问题。“在强调西方顶尖画廊的参与之外,我们也注重画廊的‘地域性’问题,这和我们国家文化政策中强调的和谐、创新可谓不谋而合。”王一涵的态度指向十分明确,“在文化上的‘全球主义’趋势成为现实挑战的今天,我们提出艺术市场的‘地域性’价值,提出‘市场性’与‘地域性’的关系是另外一种衡量艺术的尺度,这也使具有商业意义的画廊博览会具有了‘创新’的实在内涵。” 2007年中艺博的“Memories on e-motion”六人特别展可谓是重磅出击,博览会邀请六名国际知名策展人推荐六名艺术家,每名艺术家被分配到一个80平方米的空间,策展人与艺术家要按照主题展要求的表达内容及表达形式来准备作品并进行展出。六位策展人和六个艺术家的大名的确如雷贯耳,他们是: 策展人Danilo Eccher,意大利罗马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 艺术家Christian Boltanski 策展人Trevor Smith, 纽约巴德大学策展人 艺术家Kimsooja 策展人Gerald Matt, 奥地利奥地利维也纳艺术中心主席 艺术家Pascale Marthine Tayou 策展人Mami Kataoka, 日本东京六本木森美术馆资深策展人 艺术家Jun Nguyen-Hatsushiba 策展人 费大为 Fei Da Wei, 北京尤伦斯基金会主任 艺术家 李永斌 Li Yong Bin 策展人 巫鸿 Wu Hong 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中心主任 艺术家 林书民 Lin Shu Min 王一涵在提到这个特别展的时候眼中闪现的是绝对自信的光芒:“这个特别展我们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它可以见证我们的标准和品质。”
“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 “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每年汇集了全世界知名画廊和艺术机构到北京参展,是北京当代艺术最重要的国际交流平台。“艺术北京”执行总监董梦阳所带领的团队,有连续十年举办中国艺术博览会与成功创办三届CIGE的成熟经验,是国内博览会中经验历练最丰富的团队。“艺术北京”的主办单位北京艾特菲尔文化有限公司是一家顺应时代发展规律,根据国际文化艺术市场的规则和惯例,由中国艺术产业中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共同组建的文化经营机构。 “艺术北京”希望本身能够成为博览会、双年展与艺术节相互结合的这种新的适应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展览形态。“新形态”既能保证参展画廊能在此达到最大的商业上的成功,又能保证主体展、专题展、外围展良好的配合使当代艺术进行更加深入的学术探索。“艺术北京2007”邀请北京的艺术区的艺术机构、美术馆、各国文化中心,共同组成“艺术北京当代艺术节”,壮大当代艺术的声势,特别是“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将与大山子/国际当代艺术节(DIAF)结成合作伙伴关系,艺术北京的展览与其它展览的相互联合将使双方资源得到充分共享,达到优化组合,并立志于建立中国当代艺术市场领域的新的评判体系。
上海艺术博览会 上海艺术博览会创办于1997年,是上海重要文化活动项目之一,以“国际化、精品化、市场化”为办展宗旨,经过十年的精心打造,已被上海市委市府列为上海对外文化交流的标志性活动之一,同时也已成为亚洲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艺术品交流交易盛会。鉴于上海所具备的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地理位置和经济环境,及其国际大都市的有利条件。上海艺博会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隶属东上海国际文化影视集团,主要从事上海艺术博览会的经营性运作。 2007上海艺博会最大的亮点,就是摒弃了以往“艺术品大卖场”、“艺术地摊”的博览会自杀式做法,而是从西方空运了全套的策展人团队和运营模式,以瑞士巴塞尔艺博会前任主席皮埃尔•胡伯为核心的策展团队成功的举办了本届上海艺博会,他们希望用一整套规范的做法,创建一个优质的艺术交易平台,为在跟拍卖公司竞争中处于弱势的画廊提供成长的机遇。但是由于主办方注重作品的质量,使得作品的价格一路飙升,因而把一部分藏家阻挡在门外,也有可能使得艺术创作陷入流水线操作从而降低作品艺术价值。在学术方面,本届上海艺博会特别关注青年艺术创作与亚洲文化问题,主要围绕创作个体性与亚洲集体主义文化传统、艺术国别性与亚洲文化意识、作为地缘政治概念的亚洲与当代艺术的关系这三方面展开讨论。
广州艺博会
创办于1996年,广州艺博会是国内最早开办的艺术博览会,是国家文化部批准的、以“国际艺术博览会”为品牌的艺术会展活动。广州作为最早开放的地区之一,与海外的联系紧密,同时岭南文化的魅力也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但这个曾与北京、上海艺博会所形成的三足鼎立的艺术会展业品牌,在近几年来已是危机四伏。无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还是在自身的市场开拓,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都出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