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刘震风 图片/长征空间、北京公社、凯撒贝塞什、站台中国
无论从艺术成熟度考量,亦或是市场前景的分析,70后艺术家都显示出正当时的强大后劲,因此本刊从中选出10位颇具代表性的艺术家,进行深度的市场解析。本期将接续上期,简述徐震、刘韡、徐华翎、马轲、梁远苇这五位艺术家从艺术变化到市场行情的基本情况,为观众和藏家提供中立的分析。
艺术家徐震
徐震:有胆识,有野心的艺术鬼才 1977年出生的徐震是一个很难被归类的艺术家,或许在他眼中,连艺术家也仅仅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称谓。上世纪90年代,他便是上海艺术圈中最活跃的行动者,不仅创作作品,还策划展览,经营艺术机构;2009年后,他创办了没顶公司,成为公司董事,以艺术家社群的方式进行创作,当老板每月给员工发工资。多重分身让徐震的触角得以深入到艺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他谙熟艺术世界的游戏规则,并以一种特立独行的方式不断挑衅、打擦边球。徐震的作品十分挑拨、蛮横和幽默,且总处在一种变化的状态中,不断地自我突破让他成了中国青年一代的领军人物,同时还是一位极富魅力的艺术行动者。
一级市场助力良多 深谙市场之道的徐震在一级市场中拥有相当多的助力,这一点从其年初UCCA回顾展上长串的赞助名单中就可见端倪。徐震不仅与香格纳和长征空间两家国内极具实力的画廊有着稳定合作,去年还与本土资本“天仁合艺”携手,成为“8G”的一员,被大力推广。但是若论其中最强的推动力,却应该是徐震自己,因为他清晰地把握着市场接受和作品的方向。“人们并不知道他们真正想要什么。艺术家必须创造市场,并且向它提供商品。”跟随这种想法,徐震正计划在纽约开设自己的画廊。“市场是总会有的。但是你必须避免一个循环,即喜欢你作品的人没有财力,而有钱的人又不明白你的作品,”徐震一次采访如是说。 从徐震的创作轨迹上,我们可以发现其在2012后创作了《天下》、《蔓延》、《光源》系列,三组均为此前十分少见的架上作品,此外还有《永生》系列雕塑。从作品观念而言,这些仍是极具徐震风格的作品,唯一不同的只是媒介运用,但相比于此前的行为或装置作品,这类架上作品和雕塑无疑是更受市场欢迎的,并于近期频繁出现于国内外一、二级市场。
徐震 《玩》 装置 2012-2013
新作品市场反响良好,早期作品更具收藏价值 徐震在2013年之前并没有任何的拍卖纪录,这与国内装置、影像艺术的二级市场的不成熟有关。2013年后,徐震共有10件作品上拍,全部成交。由于本土资本“天仁合艺”的推动,徐震作品首次登陆保利“天仁合艺”专场,其作品《光源-大浴女》便取得310万元的高价。而在随后的元亨利贞拍卖中,徐震的装置作品《玩》拍得1127万元,很快便刷新了他的拍卖纪录。
从其他拍卖行的成交记录看,徐震共有4件《天下》系列作品上拍,平均成交价为85.5万元,最高价为2013年保利春拍中的138万元;此外在2014年匡时春拍中,徐震的《蔓延-踏浪》也拍得60万元,在上拍数量不多的前提下,徐震目前在二级市场的成交率为100%。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徐震出现在二级市场中的所有作品均为2012年前后完成,同时由于样本较少,所以这一批新作的市场行情究竟如何,还有待时间检验。
而从投资角度来看,徐震近期在国内外展览方面的高活跃度,为其累积了不俗的市场声望,从近一段时间的行情看,徐震的作品的市场价格应该大有可期。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奠定徐震艺术基础的早期作品并没有出现在二级市场,但这批作品在徐震的艺术脉络中却更为重要,如果有志于艺术家系统收藏,其早期作品还是更具收藏价值。
艺术家刘韡
刘韡:游走于观念与抽象边缘的市场新生代 1972出生于北京的刘韡在青年艺术家里头是个另类人物,虽然年龄不大,但参加过“85新潮”,也玩过“后感性”,算得上艺术圈的老人。他的绘画、影像、装置、声音及雕塑不乏视觉冲击力,又带有一种冷峻而严肃的思考,因此将他定义为一个观念艺术家似乎有些局限了。他的作品有时候并不需要过多的粉饰,简单明了、直击主题。忙于做试验、勤于思考的人一定很累,而刘韡似乎一直怀揣一颗悠闲的心,不将精力浪费在无意义的纠结上,或许正是这样一种随意的状态给他带来了无限的创作空间。他始终坚持不懈的就是尝试变换创作媒介,对社会现实充满着质疑和挑战。城市空间的变迁、图像的泛滥、人与物关系的梳理等都是刘韡孜孜不懈探讨的主题。
国内外推广双管齐下,藏家群体日益广阔 2004年之后,随着艺术市场的繁荣,刘韡个人的艺术也逐渐成熟,并改变了他90年代“不需要理由和解释”的认知,因此其艺术在04年之后也有了突破性地进展,迎来了一轮厚积薄发的创作井喷,而刘韡精炼的抽象语言亦为他开拓国际化市场埋下伏笔。在一级市场中,刘韡与北京公社、比翼画廊、Boers-Li等多家画廊都有过合作,而2012年之后,刘韡在国内的市场主要由长征空间代理,海外市场则与世界顶级的画廊白立方和纽约Lehmann Maupin Gallery合作,这样一来既能够轻松拓展国际影响力,也不会耽误国内市场的开展。
在签约白立方和Lehmann Maupin Gallery后,刘韡在欧美的展览逐渐增多。如2013年在纽约Lehmann Maupin Gallery的个展,2014年初在伦敦白立方的个展,以及近期在荷兰鹿特丹Museum Boijmans Van Beuningen 开幕的个展项目“Sensory Spaces 4”等。这些展览为刘韡在欧美累积了许多人气。在今年的瑞士巴塞尔中,第四次参展的长征空间为刘韡做了个展,据卢杰透露,刘韡在巴塞尔的个展的信息一经公布,就有藏家和美术馆立即联系到画廊想要预定,此外还有国内藏家一直在等刘韡的作品,因此展前已被预定了一批。巴塞尔结束后,刘韡的作品一半卖给了机构,一半卖给了个人的藏家,市场非常旺盛。
《紫气》系列二级市场关注度高 刘韡的作品自2006年开始便涉足二级市场,至今共有15件作品上拍,其中10件为2012年以后上拍,成交率100%,总成交额达1439.44万元。从刘韡2012年后的上拍的作品类型来看,其2006年开始创作的抽象作品《紫气》系列最受二级市场青睐,紫气系列作品尺幅均在6-8平米左右,数码图像的构成方式和高对比度的成色使得《紫气》中充满动感的城市景观引领着观者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国大都会的联想和体验,因此备受藏家青睐。截止2014年6月,刘韡共有7件《紫气》作品于二级市场成交,均价达到了179.8万元,而其他上拍的抽象作品如《无题》、《长街》均价也达到了55万元左右。
目前刘韡超百万的作品共有6件,均为苏富比和佳士得的内地及香港拍场中成交,其最高价为2013年于佳士得上海首拍中成交的《紫气ZJ30033401》,估价70——150万,最终以290.2万元成交。刘韡在50—100万元区间成交的作品有7件。无50万元以下作品。
投资建议:了解艺术家创作脉络,装置前景向好 从目前的二级市场情况观察,刘韡的《紫气》系列作品已接近短期的高位,考虑到《紫气》及其他抽象作品的创作量较低,而刘韡近年来装置艺术的创作又十分活跃,所以在架上作品之外考虑刘韡的装置作品亦是不错的选择。
徐华翎:“新工笔”艺术家中的70后女性代表 徐华翎1975年在中国黑龙江出生,现居于北京,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徐华翎偏爱刻画女性身体,也让其作品打上了一层女性主义的色彩,徐华翎正以一种举重若轻的女性主义方式,反复探讨女性身体及其私密经验在个人生活与人际关系中的真实含义与价值,进而以坚定的口吻揭示出——身体只是女性的处境,并非她的命运。徐华翎的作品以表现女性的精神气质为主要内涵,其特有的 “轻描淡写”、“ 隔纱幻影”的绘画语言,用独具中国韵味的媒材方式发展出一种迷幻又细腻的现代风格,即拥有能够打动中国藏家的中国传统美学,又具有当代性和个人性。
70后第一梯队,升值空间被行业看好 与许多中国画艺术家一样,徐华翎并没有签约代理画廊,由于其作品市场价格处于上升通道,很多持有其作品的画廊开始出现惜售现象,也造成了其在一级市场的流通量极为有限的局面,目前一级市场的均价格在每平尺5万元上下浮动。对于徐华翎的未来市场表现,可参照其前辈如何家英,徐累等50年代、60年代艺术家现在的市场表现,作为70后中国画艺术家中的第一梯队,其升值空间是可以预期的。
而对于徐华翎丰富的创作体系,藏家在购买时需格外关注作品系列的价格差异:现在在拍场见到的多为早期的“香”系列和“之·间”系列。“之·间”系列的作品是徐华翎系列中有开创性的作品,这类作品一出现往往创出成交记录。实际上对徐华翎各系列的精品,都不错的成交记录。象“香”系列中的精品在一级市场的价格都已达到十四、五万每平尺,甚至超过二级市场一些作品的价格。
受“新工笔”版块带动,价格快速上涨 徐华翎作品在2004年开始进入二级市场,当时的均价为每平尺4000元左右,2005年,价格迅速提升了一倍,每平尺均价超过1万元。2006年至2011年,徐华翎的上拍数量并不大,价格也基本稳定在每平尺1-2万区间内。2011年底,国内外多家重要拍卖行和美术馆开始关注中国当代水墨,二级市场也迅速做出反应。作为70后当代水墨艺术家中的佼佼者,徐华翎在这一轮“当代水墨热”中迎来契机,不但作品上拍量和成交率大幅攀升,作品价格也随着水墨大盘水涨船高,迅速升至每平尺6万元左右,2014年上半年,均价更是达到了每平尺8.8万元。而在高价拍品方面,徐华翎有两件达到了132.25万元,分别是2013年保利秋拍中的《香》和2014年凤凰春拍中的《静心》,这两件也是徐华翎作品拍卖迄今的最高成交价。
根据拍卖数据分析可以得出,2010之年,徐华翎的作品价格维持着比较循序渐进的增高走势,而到了2012出现快速上涨,最近两年的涨幅,更是超过了过去7、8年的总和。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源于“水墨大盘”整体走高的大趋势,而在大的水墨版块中,“新工笔”又是近几年里涨幅最大的水墨品种,“新工笔”作品创作周期长、对艺术家技法要求高,这些都决定了艺术家产量有限,另外,“新工笔”画作与其它艺术门类相比价格还处于价格洼地,有较大的潜在升值空间,这也是收藏家比较关注它的原因之一。
投资建议: “新工笔”被市场认可的时间并不长,所以藏家可用来参考的价值体系并不充分,在购入作品时,最好选择这一版块中最具代表性的成熟艺术家,徐华翎作为这一版块中具代表性的艺术家,建议可快速持有。而考虑到徐华翎创作体系的丰富性,藏家在购买时需要留意的是不同时期作品的价格差异。
马轲:画家中的画家 马轲1970年生于山东淄博,作为学院派的“产物”,他也是沿着中国大多数油画家所走过的路成长起来的。孩提时代即展现出色的绘画天赋,此后顺利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1998年他去非洲做了一年援助教师,回国后进入央美继续深造。从方法接受和技艺传承意义上讲,马轲甚至是这个时代所活跃的以平面图像为主要创作媒介的艺术家中为数不多的“正统”画家,但他却并不“主流”,显示出对绘画“当代性”的执着追问。马轲以自己“制造万物”的艺术责任感,在作品中诠释着他对世界、对时代的理解和思考,他绘画中呐喊的形象、粗野的线条、硬朗的轮廓都彰显了现代主义的整体气质,在他深暗色的主色调中,马、大海、阅读、呼喊或哭泣的人往往是不断出现的形象,马轲通过对这些元素的熟练驾驭,传达出了他内心对“在当代”艺术的独特视角。
艺术价格与市场价格不等,期待进一步推广 迄今为止,马轲已经在艺术领域工作了近20年,但他的作品仅在朋友及收藏家这一很小众的圈子中为人熟知,在范围广大的中国当代艺术圈中,知道马轲名字的人可以说是屈指可数。这显然不是由于他在艺术上缺乏野心,而是因为他长期浸淫学院生活,过于关注自己绘画风格的演变,而疏于“自我推销”的结果。在2005年从央美研究生毕业后,马轲成为自由艺术家,他曾先后与三尚艺术空间、偏锋艺术空间等机构有过合作,目前马轲合作较多的画廊为站台中国,但马轲在参与展览和推销自我方面显得并不活跃,其重要的个展至今仅有两次,一次是2006年在上海美术馆的个展“马轲制造”,另一次是2012年在站台中国的个展“杯弓蛇影”。
虽然马轲的艺术已趋于成熟,但由于市场的推广不足,导致其作品市场价位目前仍停留在一个相对较低的价位。从站台中国和其作品在诸多艺博会的报价来看,其一件200X300cm的大尺幅油画新作的报价为50万元左右,而尺幅较小(如100x200cm)的油画作品报价则为15万元左右,这样的价格与同资历的成熟艺术家相比有一定差距。
而马轲在二级市场的表现变化则可明显看出市场推广对一个成熟艺术家的作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是从2005年开始火热,并至2011年时达到顶峰,之后进行调整。但马轲在二级市场上拍量的大增却仅仅出现在他有个展出现的年份,如2006年、2007年和2012年。当代市场趋于顶峰期的2009年至2011年,马轲的作品却很少见于二级市场,表现出与市场大趋势相逆的特性。在2013年苏富比(北京)的秋拍中,马轲作品《无题》拍出35.4万,成为马轲在二级市场中的最高成交价。
投资建议: 总体来看马轲作品成交均价在这十年左右的时间内趋于平稳,近年来略有提升,一二级市场中的作品价格都徘徊在10-20万元的稳定区间,保值性较佳。如果以后市场推广力度更强,应有一定升值空间。不过由于马轲作品个人风格强烈,并不是市场通用品,收藏还需根据购买者兴趣而定,抱投资心态的购买者还需谨慎。
梁远苇:特立独行的金色石榴 梁远苇,1977年生于西安,2004研究生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是央美艺术小组N12中的代表性艺术家。她的媒介多样,但不论摄影、绘画及装置作品关注的都是每日生活里语言符号学意义上的美好与压抑的联结。与大多数女性艺术家不同,梁远苇的作品拒绝女性艺术家们特有的、理想的女性题材,而是关注对社会题材更广泛地探索,而她的实践对艺术技巧也有严格的要求。梁远苇的绘画综合了织锦花纹的视觉吸引力和美国极少主义的概念倾向,正是这些华丽的作品使她为人所知,而她最近的工作继续着对形式的探索,将她的视觉语汇扩大到了家用物品、折叠桌椅、电话、鞋子、钟表等等。除去这类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分析能力,梁远苇的绘画中被赋予的时间性让这些作品的获得了超越其优雅表象之外的魅力。
梁远苇的作品很容易被简单归类为抽象,不过如果剥去其抽象的外壳,其作品更核心的或许是艺术家花费长时间“做”的过程。在她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姿态,甚至不是经验而是劳作,典型的要亲自弄脏自己的手艺术家的劳作。从这个角度来说,梁远苇的作品更具有观念性,但她的作品与纯粹的观念艺术相比区别在于她还继续纠结于视觉。
作品厚度日渐提升,二级市场荣景可期 与其他N12的艺术家相比,梁远苇的学院生涯更长,2006年才完全离开央美成为自由艺术家。而在当年,由于辞去了央美助教的工作,在经历了生活拮据、心情焦虑、课余带考前班后,她将自己的百余幅作品以10万元的价格一次性抛售给西班牙某画廊,开始成为自由艺术家。在进入一级市场后,梁远苇曾在2008-09年与Boers-li画廊有过短暂的合作,而从2010年起梁远苇开始与北京公社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期间举办了多次个展,并在北京公社的运作下,于2014年在伦敦佩斯举办了个展“弓象之间”,开始在国际市场中崭露头角。梁远苇作品目前在一级市场的价格约在10-30万之间,处于同龄艺术家的中上水准。而在国内,其藏家亦不在少数,诸如乌里·希克这样的大藏家都藏有梁远苇的作品。
梁远苇作品在二级市场中仅有一次上拍纪录,即2011年香港苏富比上拍的2006年作品《生活的片断之五》,该作品属于梁远苇较早期之作,最终拍得22.5万元。由于样本太少,所以无法进行有效分析。 总体来看,尽管创作涉足多种媒介,但设计专业出身的梁远苇在偏抽象的油画和纸本作品创作上最为熟稔、也最为外界认可,同时她的作品在近几年也也积累了一定的学术和市场关注,所以具有相对安全的保值、投资价值。二级市场方面,梁远苇的作品尚未见大量诸于拍场,不过其在一级市场表现良好,加之作品参加多项重要机构群展,观念与装饰性兼备,藏家多为圈内人士,二级市场的优秀表现只是时间问题。
更多资讯: 策展是否存在“元功能”? 中国当代艺术的刺点——何云昌和他的行为艺术 “无所容形”展览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