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内容
 
第十五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时间:2008/4/6-2008/4/26 地区:北京    来源:
主办机构:
地点:
   

开幕日期:2008年4月6日

闭幕日期:2008年4月26日

影片报名截止日期:2008年3月23日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诞生于1993年,是经国家广电总局、教育部和北京市委批准,由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北京电视台影视中心、中国电影报社、北京市电影公司、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影基金会、北京影视艺术家协会、北京市学生联合会等单位联合承办的一项大型文化活动。

一、悉心筹备,精心组织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是每年度国内的第一个电影节,于4-5月举办。电影节组委会秘书处设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组委会秘书处由本院的年轻老师和二十多位研究生志愿者组成。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支持中国电影为已任,每年都会展映优秀的国产影片。参赛影片由组委会发邀请函到各电影厂家宣发处,厂家推荐去年三月份到本年度三月份之间通过电影审查的优秀国产电影。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与厂家联系拷贝在各高校进行展映。

“大学生评”是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一大特色,电影节设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最佳处女作奖、最佳观赏效果奖、艺术创新特别奖、中国电影杰出贡献奖等奖项,第九届增设电视电影展播与评奖,所有奖项由大学生和专家组成的评委会评定。评委由专家评委和学生评委构成,其中专家评委占总人数的1/4左右,学生评委占总人数的3/4。学生评委来自大学生电影节各主、分会场的高校,由组委会秘书处向各高校团委发出邀请,选送有一定影视专业素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担任,学生评委的选送需经所在高校批准同意。此外,作为大学生电影节最具特色的奖项,最受大学生欢迎的导演、男演员、女演员奖三个奖项由广大高校学生直接投票产生,这也是大学生电影节特有的奖项。按照网络投票数占30%,大学生观影现场选票占70%的原则综合产生这三个人气大奖。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在各投票网站上采取了有力的措施以防止网络作弊,并在剔除无效选票后最终评选出“最受大学生欢迎”的三项大奖。各奖项在闭幕颁奖晚会现场隆重颁出。

二、开拓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积极开拓新载体。电影节除了对每年度的国产新片进行评奖之外,还举办专题影展、学术研讨、专题讲座、导演研究和问卷调查等学术活动,集中学界、业界各路英豪,共同探讨最新热门影视话题。老、中、青年导演与演员,在新片首映式、影片剧组见面会、著名导演专题研讨会等活动中与大学生们欢聚一堂。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还联手国内众多高校,共同促进高校文化建设。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各地高校,第十届主分会场共计37所,第十一届分会场数目达50所,第十二届达到100所,第十三届电影节分会场数目则达到150所。第十二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在三大著名高校同时举办开幕式,而第十三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又将开幕式会场增加到了四个,除了北京的主会场外,还在天津的天津大学、上海的复旦大学和南京的东南大学设置了三个分会场,《泥鳅也是鱼》、《一轮明月》、《网络少年》和《天狗》分别作为四个会场的开幕影片进行了展映,四部影片的剧组主创人员也分赴现场与大学生们进行交流,受到大学生的热烈欢迎。十几年来,广大高校积极合作、热情参与,数千万的大学生参与投票,直接观影人数超过五百万人次,吸引参赛影片近300部。参与人数居国内电影节之最,参赛、参展影片几乎囊括所有最新优秀国产影片。

2005年是中国电影的百年诞辰,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作为中国电影界的“第一声春雷”,组织开展了“向中国电影致敬——中国电影百年百校系列活动”。近两千万人参与了此活动的网上投票,由此揭开了第十二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序幕。这也是中国国内第一个为庆祝中国电影百年华诞而发起的大型活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与国内一百所高校的大学生们同庆中国电影的百年华诞。而且第十二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历时三个多月,创下了电影节的“历时之最”,许多丰富的活动得以在此期间展开。

2006年是中国电影辉煌百年后的新纪元,第十三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又成为中国电影新百年的第一个电影节,第十三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在“关注中国电影新百年”的总主题下,展开了“深度关注现实•共同关心社会•真诚关爱他人---推动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发展”的大型主题活动,组委会精选了《鲁迅》、《天狗》、《我们俩》等八部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影片,在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六所高校进行展映,同时,剧组主创人员还与大学生观众们在现场就影片和中国电影现实主义表现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电影节还举行了为时两天的大型研讨会,对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和中国电影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大学生拍”也是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一项特色。自2000年举办首届大学生录像作品大赛以来,大学生电影节一直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作,同时,许多国际上的大学生电影节也密切关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并表示愿意与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进行更进一步的交流与合作.此外,组委会还在第十一届电影节中推出动画短片大赛,第十三届又推出新型的手机短片大赛,以与时俱进的姿态积极培养学生独立创作的能力。

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份,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通过提供大学生们与民族电影,与中国影人交流的这样一个平台,不仅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的影视基础教育,潜移默化地提高了他们的艺术修养与艺术创作能力,同时还成为了培养他们民族自豪感与责任心的一块阵地, 树立起了自己的文化品牌。

三、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平台
大学生电影节也成为锻炼学生们实践能力的良好平台。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秘书处设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组委会秘书处由本院的年轻老师和二十多位研究生志愿者组成。二十多位研究生分置于外联部、宣传部、学术部、短片部和办公室五个部门,负责与片方、高校、媒体、专家学者、参赛选手的一切联系与协调合作。在大学生电影节历时几个月的筹备与举办过程中,有效地锻炼了学生们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培养起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严谨、负责的做事态度与作风。

四、推进中国电影前进的不懈动力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不仅是大学生的电影盛会,同时也成为了中国电影人的青春聚会。大学生电影节就像是一座桥梁,将大学生和中国电影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十几年来,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始终与中国电影一道阔步走向繁荣。一批批热情洋溢而又具有深刻敏锐视角的大学生们始终以文化先锋的身份和主人翁的姿态关照着中国电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大学生们每一番对民族影像的感悟,都包含了他们对中国电影的殷切深情,他们每一句对中国电影的追问,都成为了中国电影不断前进的契机与动力。第十三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举办了“时代•大众—重读中国电影叙事传统”的研讨会和“深度关注现实•共同关心社会•真诚关爱他人---推动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发展”的大型主题研讨会,第十二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也组织举办了陆川、徐克等导演的研讨会和“中国第五代电影二十年踪迹”的大型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与大学生们济济一堂,进行着与中国电影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入思考与探讨。

大学生电影节也成为众多中国年轻导演和演员起飞的平台。从1993年到现在,大学生电影节推出了《三毛从军记》、《背靠背,脸对脸》、《民警故事》、《美丽新世界》、《那山那人那狗》、《洗澡》、《非常夏日》、《草房子》、《蓝色爱情》、《法官妈妈》、《开往春天的地铁》、《卡拉是条狗》、《寻枪》等后来在国内的政府奖、金鸡奖、百花奖和东京、柏林、西班牙等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各种奖项的影片和霍建起、杨亚洲、张扬、路学长、张一白、陆川等一批新锐青年导演。张静初、潘粤明等一批优秀演员所拿到的第一个奖项也正是在大学生电影节上所获得的肯定。

五、“强行起飞”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1993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发起者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黄会林教授在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坚持“强行起飞”,至此,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已成功举办了十三届,每一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成功举办,都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激情与活力,也为中国电影的腾飞增添了新的动力。十多年来,她一直高举“青春激情、学术品位、文化意识”的大旗,坚持“大学生办,大学生看,大学生评,大学生拍”的特色,树立了不同于国内其他电影节的全新形象,在教育、文化和影视三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电影频道《中国电影报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电视台、上海东方卫视、凤凰卫视中文台、香港华娱、香港无线电视台、《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北京晚报》等百余家媒体对电影节进行报道。而星光闪耀的电影节闭幕暨颁奖典礼每年都吸引无数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的优秀影人和艺人。闭幕颁奖典礼由国家广电总局电影频道(CCTV-6)全程录制,并在黄金时间播出,第十三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更是首次在电影频道进行了现场直播,每年收视人群逾三千万。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也获得国家广电总局及相关政府部门的认同,在广电部2001年召开的北戴河会议中,赵实副总局长两次提到“大学生电影节”对我国电影事业及高校文化所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并引用了大学生电影节调查问卷的相关数据。2002年北京市委副书记龙新民在第九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开幕式上致辞时说到:“大学生电影节符合江总书记三个代表中的代表先进文化的要求。北京2008年要搞文化奥运、绿色奥运,大学生电影节应当成为北京市的文化品牌,成为文化奥运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陈至立国务委员致函第十一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希望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大力弘扬”。

专题评论  

  
“抽象艺术新一代”(2014)策展导论
“寺上美术馆实验室计划(第三回):抽象艺术新一代”将是一次“...
 

  
何云昌和他的行为艺术
在2014年新春之际,何云昌再一次以“春天”来展示自己以行为...
 
 
 ·评乔通写意作品
 ·观《晚参-张晋2014》随感
 ·呼波油画:假象中的真实
 ·寻找“消逝”的风景
 ·艺术资本应该把眼光放长远
 ·拍场指挥家探访嘉德的拍卖师团队
 ·上海艺术影像展总监定标准
 ·10位70后艺术家市场分析报告(下)
 ·《象 非象》申伟光超验艺术研讨会
 ·策展是否存在“元功能”?
 
 最新活动  
 
 ·2016年第五届三亚艺术季
 ·国际亲子设计节今秋落户北京751
 ·华辰鉴藏拍卖会(第34期)
 ·今典拍卖2014“翡翠与祖母绿”专场拍卖会
 ·北京艺融2013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2013艺术院校大学生年度提名展作品征集
 ·“金苑杯”首届中国时装画大展征稿启示
 ·北京艺融2013年春季拍卖征集全面启动
 ·2013年度“青年艺术100”艺术家海选征集
 ·2013“关注未来艺术英才”计划作品征集全面启动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