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导演田沁鑫与《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联手打造的戏剧《明》将在10月10日登陆国家大剧院,由此拉开主题为“永远的莎士比亚”的第三届中国国家话剧院国际戏剧季的帷幕。
演绎宫廷阴谋 “当年明月”改写“明史版”《李尔王》
记者今天从国家话剧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经历过“永远的契诃夫”、“永远的易卜生”两届戏剧季的洗礼后,第三届国际戏剧季将迎来“永远的莎士比亚”。本届戏剧季将以素有“莎士比亚最伟大的悲剧”之称的“李尔王”来揭幕,只不过,这次在舞台上呈现的并非莎士比亚笔下的“李尔王”,而是经田沁鑫执导、“当年明月”改编后的《明》——“李尔王与明朝那些事儿”。
《明》剧以明朝开国皇帝及三位即将继位的皇子为核心,延展出明代十六帝的轮廓,纵论江山、权术、世道、人心。在《李尔王》原作中,80岁的李尔王专横而爱听谄媚的话,他把国土和权力分给了巧言令色、心怀叵测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却赶走了诚实朴素的小女儿。结果,李尔王受到大女儿和二女儿的虐待,愤而出走荒原,最终在暴风雨中醒悟过来。在话剧《明》中,明朝皇帝年事已高、准备退位,却不知该将大明江山传给性情不同的三个儿子中的哪一位,正在犹豫之际,身边的太监推荐皇帝参考莎士比亚的名剧《李尔王》。于是,《明》的故事由此与《李尔王》发生了亲密的纠葛,又在"分江山"这同一命题下,走向了完全不同的结局。
田沁鑫导演谈了对《明》的定位。她说,我定位这个戏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认为中国人爱看“实人实事”,演绎也是通过实人实事来演绎,那种瞎编乱造的戏观众看完就忘了,不会那么“粘稠”地热爱。我们选择了几个原型,如朱元璋、朱棣、朱允火文,还有嘉靖皇帝;第二个层面我认为老百姓喜欢寓言式的东西,简朴的有哲理的故事,还要有一点点传奇,而传奇是老百姓很喜欢的。这样两个层面就像“钻头”一样打开了一个空间——如果真按历史来的话,中国没有李尔王那样的皇帝,他发生的事情安在谁身上都不对。中国没有皇帝被儿女逼得满世界乱跑的。我们中国是不讲分江山分权的,讲的是大一统集权制。中国的皇帝在“传位”的时候从不敢掉以轻心,因为传统观念认为,“江山”比“皇帝”重要,皇帝在江山里都是过客,只能叫“天子”,天的儿子罢了,都不叫“国王”,所以没有一个皇帝敢在他那儿把祖宗的基业给废了的,所以戏的结尾我会让这16个皇帝淹没在“江山”之中——就是一副巨大的透视效果的山水画,非常精美。
从内容到形式全新探索 田沁鑫化莎翁悲剧“破涕为笑”
《明》虽然是以莎士比亚《李尔王》为蓝本,但并非对《李尔王》进行简单的中国式解构,而是把《李尔王》与明史嫁接后开出的新创历史剧。用田沁鑫导演的话来说就是,《明》除了在结构上沿袭了莎士比亚的《李尔王》风格外,在内容上、情节上、表演形式上都进行了很大的探索,破天荒地对《李尔王》进行了一次“喜剧尝试”,非常精彩。
田沁鑫导演介绍,《明》剧中几乎没有女性的空间,16名主要演员都是清一色男性,组成舞台上的阳刚阵容。他们每一个人都扮演明朝的一位皇帝,一共是16位皇帝。这16个男演员都是从各地精挑细选出来的:主演陈明昊在《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等话剧中有过相当精彩的表现,创造力和爆发力极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台柱子郝平扮演"朱元璋";从南京请来的吴国华曾经在《立春》中有过出色表演,跟陈明昊在中戏的同班同学也是最有默契的搭档;此外,还有主演过很多影视作品的演员田雨,主演过《少年包青天》的赵阳等。
记者在排练场看到,演员们一个个满头大汗地在场中“上窜下跳”,台词节奏很快,语言现代且幽默。不大的排练场,依靠演员信念感极强的表演,时而变成皇宫、时而变成乡野、时而是街头、时而是院落……运用中国戏曲高度假定性的特质,演员们将整个舞台塑造得丰富、奇幻、充满想象力,热情的表演令人目不暇接。
莎翁著作改编戏剧《明》舞台呈献"空间绘画"
中国当代艺术跨界合作与公众首次"亲密接触"
10月10日起中国国家话剧院将上演历史大戏《明》,作为莎士比亚国际戏剧季开幕剧,这出改编自莎翁最伟大的剧本一-《李尔王》的话剧在筹备阶段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畅销书作家石悦(笔名"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作者)与著名话剧导演田沁鑫的合作已经让观众对一场中国明王朝时期悬念迭起的宫廷故事充满期待,而这出剧在舞台视觉设计方面的跨界合作与创新更博得众采:《明》邀请了中国著名当代艺术家夏小万担纲视觉概念,与国内顶级的舞美设计和灯光设计大师携手,共同打造舞台效果,成为艺术领域跨界合作的经典范例。
夏小万是目前国内最炙手可热的当代艺术家之一,被誉为"颠覆平面的三维装置艺术家",以其独创的"空间绘画"蜚声国内外艺术界。其作品将平面绘画解构为多层透明介质上的图像,再将这些"切片"重构为一个纵深的三维画面,他将平面绘画转化成了具有立体效果的集材料、科技、绘画的综合体,既保持了绘画的手工性,又注入了装置和雕塑因素。此次《明》将夏小万的作品完整地搬上话剧舞台,使空灵的水墨风景与舞台动态装置相结合,营造出独特的中国明王朝的恢弘气象,而夏小万作品独有的冷酷、荒诞而怪异的魔幻现实主义特质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戏剧中残酷的权力争夺与惨烈的人性游戏。此番空间绘画艺术与戏剧艺术的跨界合作,是夏小万个人创作的一次突破,也是中国当代艺术与其他艺术领域相结合的一次试验,更是中国当代艺术走近大众、提高公众认知度的一次努力。
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夏小万的名字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为艺术界所熟悉。他的"空间绘画"系列的实验最早始于2002年在今日美术馆的展览,至今仍在进行,今年上半年,夏小万再次在今日美术馆展出了他的新作《早春图》,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而此次与《明》的合作,通过话剧艺术与大众的"亲密接触",对夏小万甚至整个中国当代艺术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中国当代艺术越来越亲近公众,公众也因此对当代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对推动公众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进一步认知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其他艺术家拓宽艺术合作领域开拓了新的思路,具有非常宝贵的借鉴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