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内容
 
微象亦无形——瞿倩梅新作展
时间:2014/4/26——2014/5/26 地区:北京798艺术区    来源:今日艺术网
主办机构:亚洲艺术中心
地点:亚洲艺术中心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大山子798艺术
   
 

【微象亦无形——瞿倩梅新作展】展览海报

微象亦无形——瞿倩梅新作展
学术支持:贾方舟
展览时间:2014.4.26–5.26
开 幕 式:2014.4.26(周六)15:00
展览地点:亚洲艺术中心(北京)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大山子798艺术区

瞿倩梅 《莲曲》 130×180cm 综合材料 2012

  读瞿倩梅的作品,首先被她作品中所具有的磅礴气势所震撼。厚重的高岭土,几百斤重的方钢铁柱,同时佐以大漆、麻绳、普洱茶汤等自然材料,所有这些构成了她画面的主体。瞿倩梅在画面中创造了一种介于绘画和雕塑之间的第三空间,巨大的画面和复杂的肌理,以及丰满的艺术语言,给人以震撼的视觉冲击力,并赋予作品的主题和内容以鲜明的触感。2014年4月26日,亚洲艺术中心隆重推出「微象亦无形―瞿倩梅新作展」,呈现艺术家近年来的最新创作,聆听多种材料共同奏响的一曲雄浑厚重的交响乐章。

  接受多年传统绘画训练的瞿倩梅,带着最初的激情与梦想,感受着最初的体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踏上了艺术之都——开启巴黎的人生旅程。侨居法兰西的二十多个春秋,她游历了欧洲多国,尤其是希腊,这些都是艺术家向往的圣地,在这里瞿倩梅的视野开阔了,西方文化深厚的给养带给她创作的源泉,塔皮埃斯的作品则将她引领到了材料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借由抽象的无限性和材质的对比美而抵达的自由之地。在西方文化的关照中,瞿倩梅也愈发地认识自我,以及本国的传统文化。回国后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艺术材料专业,开始走向抽象艺术的创作,寻求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一次偶然的西藏之旅,让瞿倩梅获得了艺术的“灵光”,打开了创作的心门。巍峨的山峦,清澈的湖水,辉煌的庙宇,还有飘荡在心中圣洁的哈达,让远离城市喧嚣的艺术家找到了心灵的归途。关于西藏之行,瞿倩梅如是说:“我一直神往西藏的文化、西藏的风情,到了西藏,听不到都市的喧嚷、看不到都市人的浮躁。最让我震撼的是佛教徒发自内心的虔诚,以身体丈量土地,那朗朗诵经声、那份知足……叩响了我的心门。西藏以后,我的心灵找到了皈依。要说到西藏之行对我最大的触动和影响我觉得主要是精神状态,抹去了以前的浮躁,开始走向坦然、淡定。作品,自然而然也就有了一个大的转型。”恰恰是这次西藏之行,带给了她无数的灵感。

瞿倩梅 《眉峰碧》 120×120cm×4 综合材料 2012

  在瞿倩梅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她将自己的情感熔铸在材料中,红色的陶土就像高原那一方土壤,我们仿佛被指引着进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充满了对人生的诘问和反思。断崖裂壁般的肌理表现出瞿倩梅生命的力度,斑斓厚重的色彩演绎出瞿倩梅情感的细腻。在这里,作为媒介的材料本身被凸显出来,成为了“叙述”的主体,而这正是对格林伯格“艺术在与媒介”这一理论的实践。材料本身有时固然具有迷人的性能和表现力,但是瞿倩梅并没有陷在材料的游戏中,而是通过材料与形式的复合营造了东方的哲思意境。综合材料、女性、江南这几个词语似乎很难让我们的目光准确定位在瞿倩梅的身上。单从画面的体量感去揣测艺术家的性别,会误以为是男性,更令人咋舌的是出自一位江南女性之手。事实上,恰恰是这种反差,让我们看到了女性艺术家所具有的的爆发力以及蕴含的无限能量,而这又是当今画坛所缺失的一股力量,太多的雷同,太多的流于形式,已经让作为观者的我们视觉疲劳,瞿倩梅的作品犹如一剂汤药,初尝时苦涩,但终究是甘草。

瞿倩梅 《满江红》 244×122cm×2 综合材料 2011

  尽管使用综合材料进行艺术创作是西方的手法,但是我们却在瞿倩梅的作品中看到了对“道”的追求。无论是堆积的高岭土、还是朽木的装置、大漆的浇筑,以极微之象探寻不可言说之道,这些物质材料通过艺术的构想而升华为艺术性话语,此时,艺术家不是借助媒介塑造形象,而是借助于一定的成像揭示“物性”而达到心物相通的形而上的把握方式。如果说意识是阴,物质是阳,那么空间就是气。“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通过物质媒介激起了观众的“阅读”热情,循着画面上的物质符号,如建筑的框架、车轮辗压的辙印、断壁残垣的碎片,干枯的树干和碎裂的树皮,打开了一条通往艺术家情感的小径,进而完成了“对话”的使命,这就是材料媒介的生命力。从研习大师风格到探索个人道路,从写意性抽象到西藏之行后的厚重新作,瞿倩梅在自己的艺术之路上跨出了重要的一步。瓦西里·康定斯基认为绘画有两种,一为物质的,一为精神的。物质的绘画是通过视觉的神经刺激来感动观者,这是外在的;精神的绘画是通过心灵的激荡所产生的内心共鸣。瞿倩梅的抽象艺术创作无疑属于后者。正如学者贾方舟在文章中所言:“在近期的一些作品中,瞿倩梅的作品又有更成熟的表现:它们不再像过去那么“张扬”,那么“咄咄逼人”。它们变得沉静、内敛,更趋向内心的深厚、蕴藉,更具有一种文人水墨般的恬淡和冥想的内在力量。因此,瞿倩梅在她不断的求索中不仅更接近她的内心,也更接近东方传统的审美趣味和高远的境界。”

  伫立于瞿倩梅的作品前,我们感受到的绝不再只是一些综合材料的构成,而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一种历史与文化的思考。物件原本的功能褪去,并以另一种面貌还原,把“质”变成了“量”,又由“量”变成另一层面的“质”,一切具体而微的物质材料已成为超乎物质之外的抽象概念,这正是瞿倩梅的作品所带给我们的视觉质感。

专题评论  

  
“抽象艺术新一代”(2014)策展导论
“寺上美术馆实验室计划(第三回):抽象艺术新一代”将是一次“...
 

  
何云昌和他的行为艺术
在2014年新春之际,何云昌再一次以“春天”来展示自己以行为...
 
 
 ·评乔通写意作品
 ·观《晚参-张晋2014》随感
 ·呼波油画:假象中的真实
 ·寻找“消逝”的风景
 ·艺术资本应该把眼光放长远
 ·拍场指挥家探访嘉德的拍卖师团队
 ·上海艺术影像展总监定标准
 ·10位70后艺术家市场分析报告(下)
 ·《象 非象》申伟光超验艺术研讨会
 ·策展是否存在“元功能”?
 
最新活动  
 
 ·2016年第五届三亚艺术季
 ·国际亲子设计节今秋落户北京751
 ·华辰鉴藏拍卖会(第34期)
 ·今典拍卖2014“翡翠与祖母绿”专场拍卖会
 ·北京艺融2013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2013艺术院校大学生年度提名展作品征集
 ·“金苑杯”首届中国时装画大展征稿启示
 ·北京艺融2013年春季拍卖征集全面启动
 ·2013年度“青年艺术100”艺术家海选征集
 ·2013“关注未来艺术英才”计划作品征集全面启动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