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冲积——黄宇兴个展】展览海报
冲积——黄宇兴个展 策 展 人:朱朱 开幕时间:2015.9.7(周一) 展览时间:2015.9.5 - 10.4 展览地点: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地 址:上海市长宁区淮海西路570号红坊创意园区F座
展览展出艺术家黄宇兴自2005年至今创作的30余幅作品。有别于同代人向观念主义的集体倾斜,黄宇兴的个人脉络最大程度地保留与揭示手感、生理感知和情感隐喻。引发艺术家每一次创作转向的几乎都是生活本身,而非观念。但他的绘画并非对于现代主义的消极怀旧,通过一种个性化的实践,他触碰并融汇了现成图像的挪用、“创作过程的客观化”、媒介实验、身体政治学、生命科学、后抽象表现主义等一系列当代艺术的核心议题。
艺术家强调绘画过程的保留,痕迹和色彩经过不断地叠加,一如经历过反复磨洗的冲积层,浮现在画布之上,在设色赋形方面暗合着中国的“工笔重彩”传统。他的语言探讨结合了主题性的深化与变迁,在开始时呈现为基于现成图像的表现主义改写,传达青春期的反叛与狂欢,并且力图从生理性的角度消解文化象征感,随后利用人体解剖学和他称之为“结构主义建筑”的元素构建画面空间的冲突性张力,传达有关理想的悲怆情结;随着主观性成分的强化,逐渐淡释了对图像与叙事氛围的依赖,并且在近年迎来色彩的真正释放,以几何化的切割和书写重新结构个人得以廓展的内在体验。 黄宇兴自2005年至2015年间创作的作品,大致可以划分为“黑色”,“改变中的生命史”,“光芒和栖息地”,“河流”等几个时期。这些阶段组成了本次展览的结构原型,但在他的具体创作实践中呈现出交错状态,并且,往往在上个阶段看似带有偶发性的元素,很可能孕育和提示着未来的另一阶段。
本次展览将全面呈示与考察黄宇兴的创作形态,为中国当代绘画语境提供一种极具个性与启示意义的个案。
未有烛而后至——陈传兴摄影展 开幕时间:2015.9.7(周一) 展览时间:2015.9.5 - 10.4 展览地点: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地 址:上海市长宁区淮海西路570号红坊创意园区F座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将展出艺术家于1973-1978年间在台湾拍摄的149幅黑白与彩色照片,其中近一半的作品为首次展出。
“未有烛而后至”,引自《礼记·少仪》。原句为“其未有烛而后至者,则以在者告,道瞽亦然。”少年执烛立于暗夜长路等待未知陌生宾客,为迟到的赴宴者引路,指明位置,但不能指名。夜宴的主人向迟到的宾客介绍已在座者,少年默然倾听等待宾客入座后,重复等待和引路;此即“少仪”,少年成长仪式,礼与伦理关系的学习和实践:“少年尚未是迎纳宾客的主人,他只是延迟的伦理关系见证者。”
展览主要分为“芦洲”、“荒場:林家花园”、“悼亡”、“艋舺”、“花莲轮”、“蘭嶼:交通轮”、“兰屿”、“淡水”、“台北车站”、“子弟戏”、“戏班”、“坤旦”、“午后流浪艺人”、“复像”及“色”等十五组作品。随着这些作品,我们将回到四十年前,看到一位少年精神通过仪式的出发点。
1973-1974年的“芦洲”,是本次展览的序曲。当年,陈传兴以芦洲这个小镇的生活作为拍摄内容,呈现了小镇的变化。在记录那些日常情景时,艺术家已经体现出了其艺术实验性,他在写实照片上加蒙太奇拼贴,让日常生活场景有了一种超现实的意境。这也是艺术家第一次个展的作品,大多数作品和负片后因各种状况已被侵蚀弃置,本次展出的是当年残存的少数。
1976-1978年的“艋舺”,与其说陈传兴呈现的是夜市摊位上的孤离之光、华西街老餐厅里惨淡的光,不如说他更在意那围绕着背景与摄影者置身的黑暗,那个在移动中、难以固定下来的凝视位置。
1975-1978年的“子弟戏”、“坤旦”、“戏班”、“午后流浪艺人”系列,是艺术家记录的野台戏班与流浪艺人的生活。在作品里,我们不会看到太多的戏剧性场景与人性温馨的面孔,却会看到前台后台不分、阳台戏台互换、荒野与野台相互渗透的场所逻辑。这些照片中有着艺术家对戏班和流浪艺人等的关照。
陈传兴自1975年举办个展《芦洲浮生图》后不曾再举办个展,这些底片自拍摄以后即封入黑箱。本次展览所呈现的正是一场内在于时空跨域间的多重“观望”,展场将变成一架特殊的“时空装置”,取消了通常意义上的“摄影展”的位置。在这里,观众可以看到四十年前艺术家已经在图像中呈现出的对戏剧、电影、绘画的美学审视,而艺术家则是个在暗夜长路上等待为陌生宾客照明的“执烛少年”。他并不言说,只在沉默中反身自照。这是一个少年的成长礼,也是一种隐而不发的伦理态度与哲学思考。
更多资讯: 今日换墙运动 2015芳草地艺术节暨芳草地·蓝艺术邀请展 不期而遇——青年版画艺术家秋季群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