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书名:世界名画家全集 席勒/书号:ISBN 7-5434-6358-X /精装价:0.0000RMB/原价:58RMB/ 出版日期:2006-10/ 装帧:平装/ 页数:200/ 开本:16开/ 著作方式:主编/ 作者:何政广/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订购 |
| 图书简介 | |
| 席勒是奥地利维也纳表现派画家,他享年仅二十八,生命非常短暂,是一位天才的艺术家,艺术的光辉照耀着欧洲的艺坛。席勒的绘画,特别强调人手和脸部的肌肉神经与血管在动态时刻刹那之间的表情,并且细微地刻画出来。他画中的裸体或者着衣身体,颈间与四肢肌肉看来似是不停地扭动、跳跃、交错与伸展,姿势复杂多样,但是整体看来是多么地息息相关,并且融为一体。 席勒的作品,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一个完整的生命在延续、灭亡,瞬间的燃烧、情绪随时的变化与生长,肉体每一部分的起伏与情欲,带来的不可抗御的冲动等,人类生命内在的每一刻的跃动与需求。本书收录席勒一生代表名画两百多幅,完整呈现他一生灿烂的艺术创作。 | |
| | |
| 作者简介 | |
| 何政广,1939年,生于台湾新竹县芎林乡五龙村;1958年,台北师范艺术科毕业;1964年,美术课程标准修订委员会、小学美术课本编辑委员;1971~1975年,《雄狮美术》月刊主编;1975年6月,创办《艺术家》杂志,担任发行人;1976年12月,参加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亚洲美术教育会议、日本亚洲现代美展评审委员;1977年5月,访问美国,同时考察美国的艺术文化及欧洲美术馆的美术出版事业;1982年起,台湾儿童读物编辑小组总编辑;1986年,《儿童的》杂志总编辑;1988年起,东方书局儿童部编辑;1988年,台湾省立美术馆开馆展规划委员;1989年,台湾省立美术馆典藏委员;1992年起,美术咨议委员会第一届委员;1993年,高雄市立美术馆筹备规划典藏委员;1995年起,台北市立美术馆咨询委员;1996年起,台湾省立美术馆咨询委员;1997年,台湾省立美术馆馆长、甄选委员;1998年,高雄市立美术馆创作论坛评审委员;2000年,台北市公共艺术审议委员,台中县第一届视觉艺术咨询委员;2001年,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台湾馆策展人荐选顾问团。 | |
| | |
| 前言 | |
| 埃贡•席勒(Egon Schiele,1890~1918)是奥地利维也纳表现派画家,享年仅有28岁,生命非常短暂,是一位天才型的艺术家,其艺术的光辉照耀着欧洲的艺坛。 席勒于1906年进入维也纳艺术学院。1907年,17岁的席勒认识了比他年长28岁的克里姆特,以素描作品向克里姆特请教,克里姆特赞赏他的天分。1908年,席勒进入维也纳工坊——当时前卫艺术家组成的团体,并参与表现主义支流——维也纳分离派绘画展览活动。两年后,开始描绘自画像连作。1911年,席勒在维也纳近郊克鲁矛(Krumau)画了很多肖像画。他的模特儿——克里姆特介绍的少女沃利,经常在席勒濒临绝望时,给他支持与鼓励。一年后他回到维也纳,开始热衷于风景画的创作。1914年尝试铜版画。1915年他与伊迪丝•哈姆斯结婚。1918年3月,他举行大型个展,艺术创作达到高峰。不幸的是,在这一年10月,维也纳蔓延流行性感冒,他怀有6个月身孕的妻子因此而去世,席勒亦随之染上流行性感冒而在10月31日去世。 席勒一生饱受挫折,3岁丧姊,15岁失去父亲,不时被“死亡”与热爱生命的渴望所困扰。因此他的作品是禁欲的、严肃而神圣的。他的画面洋溢着难以抑制的生活的挣扎与苦闷。 席勒在1918年呕心沥血完成全家福《家庭》,他不但画上了妻子和自己,甚至将那还未出世的婴儿也画了进去。这些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对席勒来说,不过是一场遥远又支离破碎的梦。在创作《家庭》时,席勒脑海里不时浮现达•芬奇名作《圣安娜》的巨影,席勒以黑暗狭窄的房间取代《圣安娜》的幻想风景,代替达•芬奇那著名的衣裳皱纹的是袒露身体的席勒夫妻,一丝不挂,坦诚相见,反而令人感到生命的真挚。 席勒的作品,特别强调人手和脸部的肌肉神经与血管,以及刹那之间的表情,并且细微地刻画出来。他画中的裸体或者着衣身体,颈肩与四肢筋肉,看上去好像不停地在扭动、跳跃、交错与伸展,姿势复杂多样,但是整体看来是那么地息息相关,并且融会一体。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完整的生命在延续、灭亡和瞬间的燃烧,还有情绪随时的变化与成长、肉体每一部分的起伏与情欲及其带来的不可抗拒的冲动等,所有人类生命内在每一刻的跃动和需求。 席勒一直深信画家的眼睛是观察对象的第二只手。他常自问绘画为什么不能说是一种预言。事实上,绘画本身就是对人类未来的预见。席勒毕生崇拜的凡•高与蒙克,与其说是画家,不如说是预言家或者观察家更为贴切。他们都致力于探索与发掘躲藏在人类内心的热情,不断地将其落实在视觉与触觉上。 | |
| | |
| 目录 | |
| 维也纳表现派天才画家—— 席勒的生涯与艺术 2 时代的背景:人类从未有过的孤寂 2 惨绿少年时期 5 离开维也纳艺术学院 8 维也纳分离派的兴起与席勒 9 克里姆特与席勒 11 席勒与维也纳工坊 13 早期的风格 14 崭露头角 23 创作的主题:自画像 28 活跃画坛:参加新艺术家展 51 肖像与人物画:一种孤独的存在 53 丑闻 86 往国际发展 100 婚姻 139 军队生活 149 悲剧 165 席勒年谱 189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