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书名:中国书法家全集 王羲之 王献之/书号:ISBN 7-5434-4927-7 /精装价:0.0000RMB/原价:48RMB/ 出版日期:2006-12 / 装帧:平装/ 页数:236/ 开本:16/ 著作方式:李廷华著/ 作者:李廷华/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订购 |
| 图书简介 | |
| 本书是《中国书法家全集》系列之一,呈现了王羲之和王献之传奇的生平事迹与经典的书法作品。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出身贵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工书法,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并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成为妍美流便的新体。行书保存在唐僧怀仁集书《圣教序》内最多。草书有《十七帖》等。真迹无存。唯有唐人双钩廓填的行书《姨母》、《奉橘》、《丧乱》、《孔侍中》及草书《初月》等帖。 王献之(344-386),东晋书法家,字子敬。原籍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工书,兼精诸体,尤以行草擅名。在继承张芝、王羲之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变当时古拙的书风,有“破体”之称。与王羲之并称“二王”。存世墨迹有行书《鸭头丸帖》,小楷刻本有《十三行》。其正、行、草书帖札,散见于宋人所刻丛帖中。 | |
| | |
| 前言 | |
| 从汉字诞生起,便有了中国书法。人类一开始即按照美的法则创造世界,古老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以其特殊的物质条件与笔法结构,留下了后世不可企及的美。后来者对书法美的追求有了“自觉”的性质,在书法中注入了前人没有的艺术因素,但并不总是如通常所说的那种“不断超越 ”,更不是也不可能是全面的超越。 每个时代的书法,相对于前代与后代都各有特色,有其不可替代的特点,汇成历史发展的长河。研究书法的历史不能不研究书法本体的历史,书法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文字及其演变对书法是第一推动力。中国书法以线条构成方块形,结构大体上从繁到简,笔法从相对单一到多变,章法从相对静止增加了运动繁富。无论真书、行草,开初都以实用为目的,然而也无不伴随着艺术,尽管追求的程度和意向有很大区别。书法本体受约于书法的创造者与接受者共同形成的一股合力,受约于书法发展的大环境——特别是文化环境给予的影响力。书法本体是书法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最为本质的力量。 书法家顺应书法本体的力量,是书法历史发展中最具能动力量的,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那些被尊为划时代大师的人物,他们的意义在于开创新的风气,新的流派,给人以不同寻常的审美观念。他们的杰出成就不仅在于承续了传统的精粹,更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涵盖时代,启示后人的理念。一部书法史,如果没有张芝、钟繇、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等杰出人物,必定黯然失色,无从写起。书法史在相当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书法家的历史。而在秦汉以前的篆隶时代,书法从总体而言还没有成为文人的专业,还有大量的民间书法,也没有留下作者名姓,他们是书法史上的无名英雄,对推动书法发展起着深层的铺垫作用。忽视书法史上“无名英雄”的作用,也就是没有充分理解书法本体力量,没有充分认识书法的广泛的群众性。 但是留下姓名的杰出人物毕竟伟大。杰出人物顺应历史又开拓历史。 艺术任何时候不存在抽象的、不可触摸的“书法”,“书法”通过书法家获得定在。而书法家的定在,又贴附着作品。杰出书法家的众多作品是无不具有个性的。王羲之的《兰亭序》与《丧乱帖》、《姨母帖》,颜真卿的《多宝塔》、《家庙碑》与《祭侄稿》,各因其个性而汇合成书法家不平凡的特殊性。对大书法家的研究要深入到书家多样的风格及其演变的历史,从客观到微观,从纵剖面到横断面。 每件有代表性的杰出作品,都是艺术家全部文化素养与人格的一种折射。扩而言之,必定是时代性格的某种折射,综观杰出艺术家的一生,这种折射就更显示多棱角、多色调。所以研究一个书法大家、一件杰作,就要置于特定的时代环境中,寻找轨迹,确定人坐标;看比前代与当代人增加了一些什么,也要看比前人、当代人甚至他本人减少了一些什么,以及对后世产生何种影响力,包括积极的与消极的两个方面。书法家的形象塑造,是全部社会与历史在发展中形成的,并且还在继续。 由于书法艺术自身的特点,历来评价书法,时常使用过分抽象的、不确定的词语。这一点,甚至可以说同中国语言习惯有着关连,但是也同中国书法的抽象性分不开。再是历来的书法史在谈到某家某派时,偏重师承关系;谈师承是必要的,但有时失于简单化,陷入线性思维的模式。就其现实意义来说,不免束缚创造意识。如何多角度、多方位地研究艺术家及其作品,我们应当做得比古人更好些。我们要把特定书法家的全部活动看作是社会本质与书法本体的一个显现。当代书法进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局面。一方面是物质条件改变了书法赖以存在的书写条件,另一方面,书法在有限范围内呈现繁荣,倔强地生存。我们的立场无疑要做书法繁荣的促进派。当代书法在面向时代与开拓未来的困境中从理论与历史研究寻求启发。这就必然赋予书法史以当代的性质。它不是任意改造历史,而是由既往的历史总结规律,探求新的生命,新的活力。 基于以上所述,我们要感谢《中国书法家全集》的策划者、编著者和出版者,是他们顺应时代要求,启动着一项大有裨益的工程。 | |
| | |
| 目录 | |
| 第一章 生平传略 王羲之的家世、环境、时代 王羲之的交游 王羲之晚年的生活 王献之及王氏诸人传略 第二章 书法艺术 王羲之书法的师承 王羲之书法的“变体” 以行书为代表的中和文化精神 关于《兰亭序》的争议及帖学的历史性宕跌 王献之书法的卓越成就 王氏诸人及其书法 “二王”书法艺术的永恒意义 第三章 论艺摘录 王羲之论艺摘录(含王氏诸人) 后人论“二王”书 附录 王羲之、王献之(附王氏诸人)年表 王羲之、王献之(附王氏诸人)传世作品目录 作品赏析及释文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