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书名:中国名画家精品集 明瓒/书号:ISBN 7-5434-5247-2/J•471 /精装价:2180RMB/原价:120RMB/ 出版日期:2006-10/ 装帧:平装/ 页数:77/ 开本:8/ 著作方式:/ 作者:明瓒/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订购 |
| 图书简介 | |
| 本书为“中国名画家精品集”中的一本,精选了明瓒的代表作品38幅,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艺术追求,这些画作反映了画家的独特的艺术面貌及创作思想。 | |
| | |
| 作者简介 | |
| 明瓒,原名张永强,号懒闲头陀,斋号方圆堂,陕西岐山人。职业艺术家。1963年11月生于河北省石家庄,祖籍陕西歧山。现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名家班。现生活居住在北京,职业艺术家。1984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篆刻作品入选“全国首届现代篆刻艺术大展”获一等奖,西泠印社首届、二届“全国篆刻艺术评展”、“全国百家印展”、“当代著名篆刻家邀请展”,1987年筹备河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并被选为副主席。入选“全国第四届篆刻艺术展”,全国一、二、三、四届“篆刻艺术展”、“全国第五、六、七届书法篆刻展”、“首届国际肖形印展”以及在日本举办“明瓒金石书画展”。并多次出访国外办展、交流。出版有《当代篆刻家精品集•明瓒卷》、《艺概丛书•明瓒卷》、《懒闲头陀诗词》、《水墨本质•明瓒卷》、《收藏界最关注的中国画家•明瓒卷》等。 | |
| | |
| 前言 | |
| 明瓒画集小引缪哲(一)弄翠调朱乐有余,石门容我赋闲居。自信丹青能耐久,不计此世有盈虚。 ——赠明瓒请设想二百年后的人,在参观一古代——也就是我们今天——的画展,他对眼前的情景,谅必会很吃惊:一边是喧嚣的、痉挛的、精神分裂式的油画,一边是安闲的、恬静的、自得的国画(山水)。他一定问自己:到底哪一种精神,是那时代人的真感受?这两种气息,是不是各自传统的滥调?也就是说,从事两个画种的人,是不是从各自的传统中采摘形式的枝叶时,却把枝上枯萎的感受的老果子,也一并采了回来?这种吃惊是可想见,也有道理的。因为绘画的体裁、风格,一个时代可以有多种,但总的精神,当不会有大的差异,——如果艺术家有真的感受,并忠实于它。即使感受方式的分裂之大不如下分年个,其艺术的总精神,也大体是混沦的、如一的,不曾风马牛如中国的绘画。我们上文所设想的观览者,加入也这样想,那他的结论,就很不利于今天的绘画了:这两类不同气息的绘画中,必有一者或两者是伪的——虽然“伪”有故意,也有无心,必有一者或两者是对传统的公式化复制。但——我们还继续上面的设想——就在他满心鄙夷、要转身而去的那刻,他忽然想起在人类艺术史上,总有少数有幸或有力的人,是与时代无关的;他们能免受或推开时代所加的感受的方式,或以先觉式的感受,遥瞻未来,或以“遗民”式的怀抱,对某过往的时代寄以挽歌式的一瞥。他这时或转过脚来,去细细地从展品中,寻找这少数有幸者或有力者的名字。他寻到的名单里,我想会有“明瓒”的名字。(二)吴头楚尾散芳菲,不向秦淮识舞衣。为爱董巨佳山水,江东载得春色归。——二〇〇五年遇明瓒于南京明瓒是一位挽歌式的画家。他信奉、力行一种将成为过去或已成为过去的生活方式,并把由中所得的感受,寄托于笔墨间。我常见一些和我一样、其生活和感受的方式为时代所塑造的人,一旦捏起毛笔,铺开宣纸,就俨然古代的士大夫,有了古文人的情感,等放下笔来,则又还原为与我一样的“入时人”。这样的转换,是未见于明瓒的。他身体力行之的,是一种反时代、“反社会”的生活,一种懒散而疏放的生活。这种生活的目的,是发现、保全本初的天性,力免尘劳的改塑,或——用庄子一派人的话说——“戕贼”。为了这目的,明瓒选择了似只有古代才允许、并推崇的半云游、半赋闲的生活。他一年的三分之一,是在山水间漫游而过的。作为画家,明瓒与大多数画家不同:他是以徐霞客式的的旅行者身份,而非搜集素材的画家身份作画的。他的绘画只是生活的余事或副产品,就好比陶渊明的诗歌为其躬耕生活的副产品一样。他平生的最大作品,其实是留在水边的脚印,投向远山的会心的目光,手抚孤松的短憩,和徜有白云飘来、便与之齐飞的意兴。他把自己的生活,当一幅有诗意的、力避尘劳之点污的、展现自性之本真的画在经营。他笔下的山水画,只不过是这生活的折射,或荃蹄而已。这样的生活,和以“画为生活之余”的态度,正是过去的文人画家全心追求、半心奉行的理想。但在支撑这一传统的社会结构崩溃后,它已成为往事了。山水已非当年的山水,人也失去了与之会心的能力。像明瓒这样少数的不忍舍去这生活的人,则只有半凭登山临水,半凭追忆,与复原古人山水诗画中的情感,才能使这云水生活的乐趣,朦胧如烟云地一现。这是遗民式的生活,移民式的心曲——不是政治的,而是生活方式与艺术的。(三)长春迟迟采柔桑,家山三月始载阳。一夜秋风吹破梦,方圆堂里减春光。——题明瓒《梦里岐山》(古公亶父居岐山,兴礼乐,周人歌《七月》以颂之,中有“日载阳”、“爰求柔桑”之语。明瓒故籍岐山,居每有。故国家山之思,因作“梦里岐山”系列。又明瓒堂名“方圆”。)明瓒是人们所称的“新文人画派”中的一员。但这个名称,我自来不知何谓。旧派的文人画传统,主要指一种旧式的生活方式,至于文人画的风格,则只是这生活的荃蹄而已。生活得真过,风格可模仿。因此我宁愿称明瓒是老文人画得传统的移民,而非“新文人画派”的新贵。所以明瓒的画面虽干净、明丽,有安闲、恬淡的意味,但明灭于画间的,却是一丝回忆的迟疑与忧郁。笔欲行而又止,色欲明而反暗,布置多曲而徘徊。他的山有冥想气,如一群坐忘的老僧,但又仿佛往事闪过了脑际,故安闲里有怅惘。他的树很茂盛,但松脆,仿佛一碰就散了,宛如他力行的生活方式。它们的叶子,也仿佛在不同的色彩间,迟疑不决于哪一色好。他的水似要流,却突然又不流了。他的画面开时,似开得有余恨,合时,又仿佛有后悲。整个画面,如赵孟頫为安慰老友周密的忆往之痛而绘制的《鹊华秋色》,显得松脆,不坚实,仿佛一遥就破的梦境。他的山、水与草木,都浮动而飘忽,惘惘如出神,似沉浸于回忆的惆怅里。这是一种艺术遗民之心曲的表达。这也使得明瓒的画中,有了一种忧郁而感人的诗意——一种今天的山水画中罕见的品质。让我们回到起头的设想。当那位观画者来到明瓒的画前,细细看过后,他或许会这么说:在时代与社会上,这人的作品“不正确”,但其中的感受却是真的。 | |
| | |
| 目录 | |
| 岐山四季(山水册)之一、之二 岐山四季(山水册)之三、之四 岐山四季(山水册)之五、之六 岐山四季(山水册)之七、之八 岐山四季(山水册)之九、之十 岐山梦忆——万壑蓄灵 岐山梦忆——终日看山 体味玄宰之一 体味玄宰之二 体味玄宰之三 体味玄宰之四 体味玄宰之五、六 一片岐山——静中得闲 岐山•岐山——梦里家处 岐山•岐山——坐对孤峰 岐山•岐山——一洗尘俗 岐山•岐山——心游万仞 岐山•岐山——入门自清 岐山•岐山——雨前新茶 一片岐山——世尘不侵 一片岐山——秋水流香 梦里岐山——雪里藏云 梦里岐山——静中消息 梦里岐山——疏林细雨 梦里岐山——窗开日朗 梦里岐山——月照业峰 梦里岐山——云山奇变 梦里岐山——千峰寒翠 梦里岐山——空山远尘 梦里岐山——息调心静 梦里岐山——登楼见月 梦里岐山——云山日月 梦里岐山——高迹知何处 梦里岐山——泉清孤月见 岐山•岐山——潭静佛现 以游为隐——天台?岐山?心境?之一、之二 以游为隐——天台?岐山?心境?之三、之四 岐山•岐山——岩下无尘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