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书名:北京找北/书号:ISBN 7-5410-3000-7/J.2138 /精装价:0.0000RMB/原价:70RMB/ 出版日期:2006-7 / 装帧:平装/ 页数:208/ 开本:16/ 著作方式: / 作者:李向明/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 四川美术出版社/订购 |
| 图书简介 | |
| 画家村是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在北京郊区的一个特有的艺术现象。到20世纪90年代末,职业艺术家聚居的现象在其他一些城市也陆续出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一种特有的生存方式,他们常常成为关注的对象,甚至成为新闻热点。“艺术栖居”系列丛书要反映的正式这些以艺术的方式栖居于乡村或聚居于城市的“画家村”现象,以及他们的艺术追求、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 | |
| | |
| 前言 | |
| 燕山脚下的居民 王家新 四五年前,在北京以北30公里外,在绵延起伏的燕山山脉脚下的一个村子里,陆续迁来了一些新居民,他们之中有画家、雕塑家、摄影家、作家、艺术评论家等等。我是他们之后总一个晚到者。 自他们迁来之后,寂寞的村庄发生了某种变化。来这里的探访的人们留连与乡村景色,并常常发出这样的感叹“上苑,多么好听的名字呵”。的确,这不是一般的村名,传说它曾是皇家的果园。这里的山川平畴至今仍布满各种果树。那历尽浩劫的百年柿林,在冬日的霜寒中益发苍黑、刚劲,让人不由的起敬。它们那扭曲盘虬的赤裸枝干,似乎仍在一种永不完成的自我搏斗中向上,超过了一切琐碎的言语。 这就是这些艺术家的“第二故乡”。他们来到这里,显然不像那些周末的郊游者,仅仅是为了消闲或呼吸一口“乡间的新鲜空气”。他们来到这里是为了“建筑”。他们的生活从筑居开始。他们大都按照自己的梦想亲自设计了自己的房屋、工作室和花园,甚至,从架设房屋大梁到开挖管道,他们都一一参与。他们在这种艰辛的建筑活动中重新体验到人的存在的原根性。他们移居此地时大都历经人生沧桑。他们要在这种筑居中彻底结束过去那种“不由自主”的生活。现在,根基已经奠定,存在的尺度为他们显现。他们在一个动荡、混乱的时代重新找到了一种“与本源亲近”的生活方式,在一个不容个人精神存在的世界拥有了“意见自己的屋子”。 这种感觉是美妙的,也是富于“刺激”的。相对与世世代代居住此地的本地人,他们是“外来人”;相对与生活在北京城里的人来说,他们又是边缘人。这就是他们的身份和位置。我相信这种存在方式已深刻影响到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艺术创造。也不妨说,命运指给了他们这样一个位置。:他们失去了在都市生活的便利,却获得了从事艺术关照所你必需的距离;他们依然关注这自己的时代,但却有了足够的清醒和勇气不再与它混为一谈。从与时代对话的意义上讲,他们移居到这里,就是为了为艺术的独立做出辩护。…… 漂泊的人有了家,这对多年来的劳顿无疑是一种安慰。但他们知道,只有展开创造性的劳动才能使这种存在获得一种更深刻的象征。这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使居住成为居住”,“诗意的创造使我们居住”。这些年来,买房置房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大话题,相应的,荷尔德林的“诗意的栖居”也背“诗意的”引入了各类房地产广告中。然而,没有大地,何来栖居?这些燕山脚下的居民与此无关。他们来到这里筑居,不但是为了过的舒适些,更不是为了给一个消费时代做点缀,而是为了“进入大地,从属大地”为了和创造的力量,存在的根基想接近。他们在这里吧自己日夜投入精神的劳作之中,因为他们知道,唯有在一种出神入化的创造性劳动中在能真正安顿自己,才能使这些山、树和居住获得他们的意义。 说来也巧的是,相传大半个世纪前,法国诗人、外交官,后来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圣-琼•佩斯(Saint-John Perse,1887-1975),公务之余,最喜到北京西边的谭柘寺和正北的桃峪谷观探访、逗留。后者是紧挨着上苑的燕山脚下的另一个村落。正式在那里,圣-琼•佩斯用了大半年时间,陆续写下了你史诗般磅礴、奇诡,奠定他一生诗名的名诗《远征》。是的,正式一种精神上的“远征”,使灵魂的居住成为可能。因此,对于这些燕山脚下的艺术家居民,与其说他们已拥有了“诗意的栖居”之所,不用海德格尔的另一著名短语来表述:他们、是在“通向语言的途中”。他们一生中更艰巨、更有价值的工作,将从这燕山脚下开始。 | |
| | |
| 目录 | |
| 一、还乡圆梦 二、回退边缘 三、精神驿站 四、品嚼生活 五、生活诗意
附一:上苑艺术村走访记 附二:2000•北京上苑批评家茶会纪要 附三:旧居邻上苑 时节正迁莺——我看“上苑现象” 附四:诗人聚会“北京以北” 编后记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