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瓒(1301-1374),原名珽,字元镇,号云林、幼霞等,无锡人。生于富豪之家,喜与名士往来,元末卖田散财,浪迹江湖之间,寄居村舍、寺观,世有“倪迂”之称。擅山水、竹石,多以水墨为之,山水画初法董源,后参以荆、关之法,创造“折带皴”,山石树木则兼师李成,取材多为太湖一带景致,好作疏林坡岸之景,意境萧散简远。主要传世作品有: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水竹居图》轴,上海博物馆藏《安处斋图》卷、《渔庄秋霁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江岸望山图》轴、《赠周伯昂溪山图》轴、《虞山林壑图》轴、《紫芝山房图》轴及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秋亭嘉树图》轴、《幽涧寒松图》轴、《春山图》横幅、《怪石丛篁图》轴、《梧竹秀石图》轴等。《渔庄秋霁图》是倪瓒55岁的作品,构图已突出地具备了个人风格,采用平远构图,近坡高树数株,中间是辽阔的湖面,远山居于画幅上端,使画面具有了辽阔旷远的特殊艺术效果。中右方以小楷长题连接上下景物,使全图浑然一体。这是他中晚年作品的主要构图章法。他60岁以后的山水画极少设色,笔墨日趋苍秀。晚年代表作《春山图》原为册页一开,画白云山岗,湖坡幽亭,物象全以干笔枯墨勾勒,不加渲染,笔法极为苍健。他关于作画“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的论点,对后世的文人画影响极大,代表了元代文人绘画创作思想的总体趋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