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风景 |
三、由“朝外看”而不断地“向内省”,由自然景观回到内心感受
绘画的品位与品质也至关重要,它们源自艺术家的修养、艺术理趣和得心应手的技术,这是作品与众不同,最具独特的视觉效果的原因。它能使作品在精神层面上得以升华,给观者以审美上的滋养,激活人们心灵深处向往崇高精神追求和崇高品位的火花,给心灵以慰藉。
——孙纲
孙纲是一位有着充分的思考力和艺术才情的艺术家,在孙纲所呈现的视觉图景的背后,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艺术上勇于超越自我,对自我永远有着一种不满足,不断求新求变的孙纲,但在这种求新求变的状态中却又让我们看到了在艺术上求新求得令人惊羡,求变又变得自然的孙纲。在孙纲自然而又真诚地坦露中,他以超越自然的艺术形式来体现出自己对自然的相亲相伴与迷恋之情,他把自己对自然的感受直接融进了画面中。曾经与自然山水的相守与相亲,以至于在每一个微小的自然细节上都能作出深思熟虑与天衣无缝地应对。应该说孙纲对自然物象的思考远远胜过了对自然景观的描述,他的艺术创作的感受也远远大于对客观物象的记录。他是发自内心的,用自己的艺术生命和内心情感去感悟自然、体味自然。感悟和体味的过程必然隐含着对感受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的体验过程,因而这种心底的风景,必然是孙纲内在心灵的一种写照,是其内在精神的一种体验和精神表现。由此孙纲从早期注重对自然景观的外在描述,回归至了内心的感受,他观察自然,表现自然的视角也从早期的“朝外看”而不断地“向内省”了。近期出现在人们阅读视线中的《美丽家园》(2004年)、《窗外的风景》(2005年)、《阳光假日》(2005年)、《盛夏夜》(2005年)、《柔和的阳光》(2005年)等,又多取材于从自己的寓所对窗外都市景观的一种眺望,这和前期的作品在形式上保持着一种文脉上的联系,只不过自然的山水景观已被都市中的“钢筋混凝土丛林”所取代,画面传达的内在精神似乎比以前也更强烈了,在快节奏的都市化的生活中,孙纲似乎在尽力融进这个日益异化的都市化的现实,并尽力在倾诉内心的情绪,中产阶级的有闲题材,不经意瞬间的记录与醉心描绘,注重传达整个场景气氛而不拘泥于忠实记录场景的细部,又满足了一个置身都市生活中人的一种好奇心的视角——谁在看?看什么?为什么要看?看与被看是个怎样的关系?充斥在都市里躁动着欲望和无休止的利益追逐,又让你感觉到一种忧郁和沉重、孤寂与迷茫。自此孙纲把自我的内心世界隐退到隐秘的视觉经验中,从而让观者去想像那不可预测的令人惊讶的世界。
生活中的孙纲一如艺术中的孙纲一样“在不易觉察中蜕变,又万变不离其宗。他总是超然事外,在优游状态下窥测事物的肌理,捕捉关键的构成因素,用非世俗的眼光发现可以寄情的画面结构与色调。他善于吸纳与扬弃,为了更新与蓄势,他可以作茧自缚,也能破茧而出。”(王焕青语)破茧而出的孙纲又将为我们带来一种什么样的视觉惊奇呢?
我们期待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