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展览 > 机构展览 
红色新闻兵的红镜头——李振盛见证香港回归影像评议
                            
日期: 2007/6/28 15:44:30    编辑:王瑞     来源:     

早在20年前的1987年末,李振盛的20幅文革系列组照以《让历史告诉未来》为题在“艰巨历程”全国摄影公开赛中荣获最高奖——系列新闻照片大奖。他全面拍摄并完整保存近10万张文革历史影像的杰出事迹,使李振盛一举成名,声誉远播海外。

1988年底,哈佛大学邀请李振盛教授赴美访问讲学,正在办理出国手续期间,因赶上转年春夏之交的那场风波而搁置下来。时隔8年后哈佛再次发出邀请,当时北京出入境管理处规定,在职人员出国讲学属因公行为,不能办理因私护照,退休人员出国讲学才可办理。为此,他选择在1996年5月16日文革爆发30周年之际,提前4年多办理了退休手续。同年10月6日飞赴美国访问讲学,旅美期间应邀担任纽约新创刊的华文杂志《天下华人》总编辑,这为他半年后异想天开申请采访香港回归作了铺垫。在此之前,他从未跨出国门。曾几何时,“出国”的概念很奇妙,有人甚至把从中国大陆去香港也视为“出国”。一百多年间香港一直是英国的殖民地,它似乎因而具有“异国情调”。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乃中国当代历史的重大事件。这一年4月,刚从美国返回北京休假的李振盛,看到央视新闻联播一条简讯:“世界各国媒体申请采访香港回归的截止日期还有最后7天”。出于长期养成的新闻记者的职业敏感,已经遁入退休人生的李振盛,突发奇想,欲发挥专业余热,兑现他在《黑龙江日报》做记者时立下的要采访大事件的梦想,决心一试身手,单枪匹马独自担纲香港回归大事件之影像报道。就是这么一条新闻简讯,引发了李振盛以美国华文媒体记者的身份,申请采访香港回归的一连串传奇的故事。

今次展出的97幅/组共计百余幅见证香港回归的照片,是李振盛在回归之际三日之内独立完成的摄影作品,印证的是一位优秀摄影家在新闻报道意识和纪实摄影观念方面的杰出业绩与卓越造诣。不同寻常的是,在对香港回归之日的历史影像纪录中,李振盛突破了大陆媒体记者仅侧重完成主题报道任务的定型模式,而在更广泛的视野范围,关注到新闻焦点事件之外的香港市民日常生活场景。在回归前后短暂的72小时里,已是57岁的李振盛独自奔波于港岛大街小巷,从末代港督离别官邸到主权交接仪式会场,亲临拍摄米字旗降下和五星红旗升起的历史性时刻全过程;从会展中心的盛大庆典到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用相机翔实纪录香港回归之日所发生的特殊大事件与寻常小镜头的实况及细节。

在纪念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之际,再就李振盛的纪录影像来回顾当年的历史变迁,所谓摄影意义的“历史瞬间”便由此而生。40年前,李振盛曾佩戴全国记协被首都新闻界造反派夺权后成立的“全国新闻界革命造反者总部”颁发的由毛泽东手书的“红色新闻兵”袖标,在黑龙江和北京拍摄纪录十年浩劫的大量历史影像,由这些照片编辑的《红色新闻兵》已成为畅销书,其书名就是源自那个红袖标。张爱萍将军为他题字“让历史告诉未来”的环球影展,由法国文化部主办于2003年6月在巴黎首展轰动世界,四年来已巡展30多个国家/城市,欧美观众将近80万人,仅在伦敦、巴塞罗那两地的观众均超过10万人。李振盛因他的文革影像蜚声国际,遗憾的是国人并不认为这些闻名于世的杰出照片属于“红镜头”。其实,凡是真实纪录历史的照片都属于珍贵镜头,尤其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红太阳光辉照耀下,凡在红色中国拍摄的照片都应该归属于“红镜头”,“红”的涵义是宽泛的,可作多种意义的诠释。而在纪录并见证香港回归的新闻事件中,李振盛充分显示出他拍摄“红镜头”的功力,依然有其不同寻常的过人之处。历史的足迹,往往就是由身手非凡的摄影家给周全细致地纪录下来了。

李振盛40年前拍摄文化大革命和10年前记录香港回归的影像,印证的是优秀摄影家的优质社会纪实作品,必然出自对历史事件做整体理解基础上的影像诠释技能,当然包括视觉传达与艺术表现的个性化素质。这样出色的专业素养,与李振盛曾经在长春电影学院摄影系受过扎实的影像训练直接相关。教育的功益效果,需要依人才的实践成就来检验。李振盛的专业成就,代表着新中国培养的摄影师跻身于世界名家之行列。2005年出版的牛津大百科中的《牛津摄影指南》,唯一单独列入的中国摄影家个人词条就是“LI ZHENSHENG”。2006年美国出版的《1855年至今的新闻摄影》(Photojournalism, 1855 To The Present),列举自摄影术发明以来150年世界54位杰出的新闻摄影大师,李振盛是与亨利•卡蒂埃-布勒松(Henri Cartier-Bresson)、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尤金•史密斯(W. Eugene Smith)、约瑟夫•寇德卡(Josef  Koudelka)、唐•麦卡林(Don McCullin )、何奈•布里(Rene Burri)、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Sabastiao Salgado)等世界大师并列其中的唯一中国人。同年9月,李振盛入选香港凤凰卫视《凤凰生活》评选的“影响世界未来50华人榜”,李振盛与张艺谋、余秋雨、李敖、刘翔、朗朗、章子怡、张曼玉、成龙、李嘉诚、姚明等各界华人精英并列上榜。
举凡优秀的摄影作品,往往都会附带有意趣盎然的照片背后的故事。例如几乎被所有摄影记者视为英雄的罗伯特•卡帕,在他还是个图片社暗房助理的1932年,紧急接受突发任务,从德国柏林去丹麦哥本哈根拍摄苏俄政治家托洛斯基的一场讲演。由于来不及办理签证,在火车经过国境线时,不得不靠巧言迷惑警察而蒙混过关。匆忙赶到现场时,又遭遇严禁任何摄影记者携带照相机进场的噩运。卡帕急中生智,机灵地窜入几个扛设备的工人中蒙混进场,用暗藏在衣服里的小莱卡相机,偷拍下托洛斯基的讲演形象。这张经典照片于是成为卡帕摄影生涯的第一张杰作。

李振盛自费采访香港回归时,也遭遇到类似的传奇故事。为确保平稳过渡与回归,中国政府规定7月1日前后一个月内不准许中国公民持因私护照进入香港。李振盛向来信奉“直线不达,曲线则通”之理念,他想方设法从北京绕道夏威夷再折返飞往香港。当末代港督在官邸内降旗离别之时,仅允许西方通讯社记者入内拍摄,中国中央电视台及新华社记者都被拒之门外。李振盛审时度势独自挤在路边围观人群中,当彭定康的港督座车经过时,他近距离抓拍得手。这张成为中国摄影师在该进程中唯一拍到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照片,在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和深圳商报主办的“97香港回归祖国之日全国新闻摄影大赛”中荣获金奖,另有两幅照片荣获铜奖,其中一幅是一位英国青年脸上画着中英两国国旗,手举“再见,彭定康先生”报纸号外的有趣画面。

李振盛极想参加拍摄香港主权交接仪式的历史性瞬间,又遇到严格限制进入会场记者人数的规定,他虽有采访证却没有进入交接仪式会场的专用证件。他临时守候在会场门口见机行事,当一批佩戴特别记者证的队伍跟随高官入场时,他将胸前佩戴的两三个记者证中的两个故意翻向反面,机灵地窜入行列里蒙混进场,终于拍到这一历史事件的标志性仪式的宏观场面,这组连续照片中的一张在当年9月举办的中国—日本老摄影家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在短短两三天的采访中有4幅照片获奖,另有多幅照片入选香港、大陆编辑出版的庆回归大型画册,这一切有力证明李振盛新闻摄影之宝刀未老。

看来,成为一名杰出的摄影记者,除了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把握机遇的智慧和机智应变的能力,卡帕因而成就了其永垂不朽的毕生伟业。李振盛则以见证香港回归系列照片显示作为摄影记者的特异素质,并且以他所拍摄的香港回归之日的历史影像,为他之所以能够拍摄出十年文革历史影像做了注解。在香港回归两月之后的9月,李振盛在北京又以相同方式获准采访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这一年他以成功采访两大新闻事件作为结束摄影记者生涯的告别演出。
 
(王瑞:摄影评论人、摄影史研究者,旅居洛杉矶)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