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今两三万年前的朔州峙峪文化遗存中,发现了数百件骨片的表面有人工刻画的道痕,学者们认为峙峪人可能已经掌握原始的雕刻艺术。从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时期的吉县柿子滩遗址上,又有两处岩画引起了学术界重视,被视为人类最早的艺术珍品。距今四五千年的陶寺遗址中,出土了属于夏文化早期的木鼓和石磬,太原义井出土的一音孔和二音孔陶埙乐器属于新石器时代。晋国大音乐家师旷以琴技和音律闻名,赵国人荀子创立了艺术理论,离石的汉画像石出土,蒲津渡的唐朝黄河铁牛面世,元代晋南杂剧的繁荣,种种现象表明,山西在人类文明演进中,是位于世界东方的艺术之苑。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山西的古建筑及其依托古建而保留至今的壁画、雕塑,更有规模,更具体系,成就更为突出,特色更加鲜明。
品质超群的建筑艺术
山西古建筑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很高的文化欣赏价值。中国古代的建筑门类和建筑艺术,在山西几乎都能找到实物。山西现存的古建筑18118处,除了皇室宫殿建筑不复存在外,其余种类的建筑应有尽有,如依照建筑功能划分的寺庙宫观、长城关隘、城池市楼、幕冢陵寝、戏台祠堂、桥梁驿站、民居会馆、钟楼鼓楼等等,依照建筑形式划分的庑殴式、歇山式、悬山式、卷棚式、单檐、重檐、殿台、亭阁、长廊、牌坊等等,其中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孤例,品质更高,价值更高。
中国最古老的木构建筑是唐朝建筑,今存的几座完整唐朝木结构殿堂都在山西。已知宋、辽、金及其之前的木构建筑全国146座,山西境内就有106处,占全国现存同期同类建筑的72%,其中的7处是唐、五代的遗存,更显其弥足珍贵的文物和艺术价值。就目前所知,存留至今的唐朝木构建筑除敦煌196号窟檐仅存的柱斗,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的下半部分外,较完整的四座唐朝木构建筑是五台山南禅寺正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和平顺天台庵正殿。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现存结构完整的唐朝木构建筑的大殿全部在山西,山西因此保存着中国最古老的建筑艺术。
唐以后的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仍,建筑实物的保存难度很大。由于特殊的历史和地理原因,山西保存了这个时期的三座木构建筑:平顺龙门寺西配殿、大云院正殿和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龙门寺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北齐文宣帝时候,西配殿是目前国内仅有的五代时期悬山造木结构的佛殿。寺内现存五代、宋、金、元、明、清几个朝代的土木建筑,并有大量碑碣石刻遗存。大云院正殿的22平方米佛教壁画,是中国寺庙现存仅有的五代壁画,殿内的壁画与柱枋、斗拱、替木上残存的五代彩绘,均为同期同类艺术品孤例。平遥镇国寺万佛殿中的11尊塑像,是国内仅存的五代寺观彩塑,大体继承了唐朝风格,显示出高超的雕造技法。她们无疑是古代东方艺苑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