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艺术家 > 艺术家信息 
风雨与风雨之后——李爽作品印象
                            
日期: 2007/7/17 13:36:53    编辑:栗宪庭     来源:     

李爽是星星美展中最活跃的成员之一,她的作品也是我至今讲这段艺术思潮必提的作品之一。七十年代末,在第一次星星美展的展览上,她的《神台下的红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神台下的红孩》中的烈日、红心和有点扭曲的人形,以及深红色的调子,给人一种焦灼的感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低垂的地平线横贯画面,凸现了佝偻状人形的挣扎状态,地平线上下,黄天黄地,使画面充满干涸和疲惫。那是个人人心里充满愤懑、焦灼,和批判情绪的年代,所以李爽的这些作品,当时让我很感动。那时,我对西方现代主义充满热情,尤其对借鉴现代主义,同时把自己强烈的心理感觉表达出来的作品、抱有崇敬的心理。其实,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始终没有超出这样一种模式,无论从哪方面说,星星美展的成员都是先驱者。当时李爽的作品,已经把马蒂斯、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因素溶合得比较自然了。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和王克平、马德升、黄锐以及后来长呢岗位著名作家的阿城,因为住的比较近,来往也多。而每次见到李爽的场合,都是一大堆人,我几乎没有和她说过什么话,那时我对李爽的所有印象,就是觉得她是一个漂亮、文静的小姑娘,但她作品中的激烈情绪,让我无法和她的样子联系起来。后来,她的作品变得越来越安静和好看:画面总是一个姑娘,一个封闭的环境,画面主人公总是坐在一把中国古典椅子上,满腹心事,沉思,忧郁。这些画面也许就是李爽对自己和自己心情的写照。画面显示出安静,越来越类似马蒂斯风格的那种优雅,色彩明亮和单纯。同时,她把中国古典椅子的形象,用几乎是黑的色彩,强调出来,使明亮单纯的色彩更加突出,或者两者相互衬托,有点中国民间艺术民间的处理方式和风格特征,即强调装饰化,以及鲜艳水色和黑色的对比。李爽这个时期的东西,让我们看到她一边在运用自己喜欢的马蒂斯风格,一边发现和尝试把中国古典造型,以及中国民间色彩的因素运用到自己的中。其实,早期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家,也是从东方和其他民族的民间艺术中汲取造型和色彩因素的。


我真正近距离接触李爽,是九十年代初,多是在巴黎,那时她已经在巴黎定居多年了,我每次去巴黎,总会和她及她的丈夫老白在一起吃饭,或者李爽带我和廖雯去逛巴黎。那时,李爽说要搞个展览,给我看过很多作品,并约我写段文字,我答应了,但是一直没有写,一是忙,二是她也没有催促,这事一搁就是十几年。我印象里那时的作品,继续保持一种装饰感觉,只是色彩在冷灰调子里变化,更宁静,色彩很好看,有点日本画的味道。


最近,我收到李爽寄来的照片,让我大吃一惊,作品变得具有宗教色彩了。我想想,也可以理解,人到了知天命的年龄,似乎事事参透,愈加与世无争,李爽是不是皈依了佛门或者参加了基督教,我没有问过,或者不需去问,从她的画中我们看到,李爽在心灵上开始有一种泛宗教情绪。她的这批画,把西方宗教画和佛教造像的造型因素结合起来,人物处理既有点文艺复兴早期宗教圣徒肖像的感觉,如背景,人物构图,人物头像背后的圣光处理等。又有中国佛教画观音菩萨的味道,如丰腴的脸庞,低垂的目光,安详的表情等。李爽这个人,年轻时动荡不安,大起大落。中年在世界名都巴黎生活安定,富足,仿佛什么都经历过了,但二十年生活在巴黎,种种人生烦恼自不必说,象她用陈子昂的诗句“念天地之悠悠”做作品的标题,个中滋味也只有她自己知道,重要的是一个人到了追求吃斋念佛心灵安详的境地,也是一种幸事。
                                                       2006年11月24日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