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松
十几年前,林松还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读书。偶然一次翻看《Art American》杂志,封面人物正是美国画廊业的教父级人物——利奥?卡斯特里,他一人坐在中央,背后站着一排包括安迪?沃霍尔在内的美国重量级艺术家。在很多年以后回忆当时这幅照片给自己带来的震撼力,林松都记忆犹新:“美国当代艺术史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以利奥?卡斯特里自己的方式在缔造。可以说,美国现当代美术史就是一部画廊史。”做画廊的念头,自那时便开始在心中萌芽了。
1997年,林松主持的翰墨画廊开业。这家画廊的前身是翰墨艺术中心,由其兄投资建立,在当时是知名度非常高的实验艺术中心,曾经举办过许多非商业的学术活动,其中包括著名当代艺术家徐冰的个人展览。这种学术性很高的艺术中心在今天都不多见,更遑论当时。所以并没有维持多久。林松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翰墨画廊,可以视为其进军艺术市场的发端。
在画廊创业的开始,林松便采用具有国际规范的艺术家代理机制,代理了目前市场劲头最强的包括夏俊娜、尹朝阳、季大纯、闫博在内的一大批出生于70年代的艺术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市场神话。而在近两年,他进一步明确了画廊的经营方向,那些出生于上世纪70、80年代的青年艺术家成为画廊的重点发现对象。世纪翰墨画廊也因此被业界誉为“青年艺术家的梦工厂”。
世纪翰墨画廊长期以来关注的都是学院出身的艺术家,再加上林松的学院背景,学术路线是在画廊建立之初便已经确定了的。在总结画廊经营经验的时候,林松说到,“一、兼顾学术性和商业性。二、处理好中线和长线的投资,即明确什么样的作品是可以等待的长线投资,什么样的作品是马上就能兑现的。”
他还有自己的一套选择艺术家的标准:“首先要具备当代性;第二就是要有好的基本功;还有就是要有一定的思想性;再有就是要有一定的文献性。”
从画廊业的举步维艰到近两年的火爆发展,这家画廊作为北京乃至全国最早由中国本土人士经营的老牌画廊之一,见证了中国画廊业的发展史。谈到创业过程中的种种艰辛,林松说,“有时候,坚持住也是一种胜利。”从1997年到2006年,林松经营的世纪翰墨画廊最初选择了三里屯,2004年末迁到了798艺术区。2006年初,这家画廊在北京新兴的画廊一条街——观音堂又开了一家分店。这条路线多少也代表了中国画廊业的变化:即客户群与经营者从外籍人士到本土人士的转变,中国的画廊业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并且开始以自己的方式缔造中国的当代艺术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