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艺术家 > 艺术家信息 
生命的演绎
                             ——肖蓝人物画创作评述
日期: 2007/8/2 10:52:10    编辑:周爱民     来源:     

1970年前后出生的年轻艺术家在绘画创作认识上显得自由轻松,他们的人生经历与时代环境使他们有理由卸掉在艺术形态认识上的诸多壁垒与障碍,他们在中西艺术之间自由穿梭,寻找自己艺术的切合点。肖蓝即是属于这一群年轻人之列。肖蓝本科、研究生阶段学的都是国画,虽是专攻国画,但他偏爱看西方画册与书籍,有的是宣纸、毛笔却偏爱西方艺术家的风格造型。因而肖蓝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创作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中国画创作,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面貌。

二十世纪是国人对中国画命运与前途尤为关注的一个世纪。比起前辈艺术家由中西艺术的交融与冲撞引发的深重忧思与焦虑,年轻一代对中国画创作的思考显得无所顾忌。一个世纪的经验告诉他们,中国画终既没有因为“笔墨等于零”而崩溃,也没有因要“守住中国画的底线”而固步自封。他们认同“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主要体现在绘画材质不同,彼此作为艺术形态具有共通之处,因而互相地借鉴、融合应当是寻常事。正如凡高把东方式的生命之线引进画面,克兰利用书写性的方式创作大型抽象绘画等,他们被尊为西方艺术之经典。同样,我们也不应该因中国画吸取光影的因素、结构和体量的认识以及几何式的构成等而惧怕,惟恐丧失中国绘画民族之根性。本来中国绘画千百年民族之根性并非先人守住而来,而是一代一代画家在动态中建构而来。现在,年轻的艺术家对绘画的理解建立在“泛文化”的基础上,在他们的探索中有意无意的模糊了中西艺术之间的界限。恰如肖蓝本人所认为的“绘画的本质是寻找和表现永恒的精神内涵”,因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只要是有用的都可以为我所用”这些想法其实也非新鲜事,但关键在于此前这种想法只具有个别或代表一种思潮,而现在在年轻艺术家中却具有群体性,代表一种普遍的心理共识。

时代特征和社会环境造就了肖蓝和他的同代人在艺术探索中具有的共性,而具体分析肖蓝的作品,又可看出他与众不同的个性一面。肖蓝一贯“异向”学习,并坚持创作不落巢臼。他不善在固有模式和已有方式基础上缠绵,而总是试图发现“解决宣纸”毛笔下的一些未知问题这使得他在这条路上走得艰难且苦,且难“招人喜欢”,但肖蓝天生的“憨劲”与“倔”,却使他在这条路上走着且认真。肖蓝本科毕业时创作的一幅作品,与其他同学惯用的“三矾九染”塑造“情”“景”交融的画面不同,他独好在画面上利用线与色的穿插,强化主体对象的结构与体量认识,如此使他的国画创作很早就流露出“异质”倾向,并因此倾向,这幅作品在当年举办的全国高等美术院校毕业创作观摩及研讨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如果说本科阶段,他还只是着手于造型基本问题探究,在研究生阶段则注重把这种造型形式与现实生活与作品的主题意义相结合,这也就形成了〈初夏〉系列作品的面貌。从〈初夏〉组画的主题来讲,表现的是“我”与“我们”的恋爱花季,但“我们”在画中没有通常恋爱时的温馨、甜蜜与浪漫,并且试图在画面中表现精神体悟的“异质”倾向。

“人”是肖蓝感兴趣的绘画主体,他对人的兴趣不在表面的“传移模写”,而是与人内心精神状态的共鸣,如果说在〈初夏〉系列作品中,画家还在借助环境的暗示加强人物心理的显现,而在后来的系列肖像作品中,肖蓝把视线直接对准了人的面部,来进行一番精神的审问。〈小程肖像〉中丰富、微妙的细节表情,以及强化、扭曲的形态刻画,一切旨在揭示特定人物的心理起伏。当画家在画面上把表现的范围缩小,并不是艺术问题的简化,而是为了更加突出精神层面的追求,推动艺术探索的深入。

在近作〈肖像系列〉中,为使精神的反映更为纯粹,促使他对客观的提升为主观的表现,也就是说对肖像的理解更加受到主观情感的支配。在〈肖像系列〉中肖蓝对情感的宣泄,不流于一般的泼墨飞溅任意挥洒的激情表现,相反却是冷静、理智、凝重的再现。对〈肖像系列〉的理解宛如欣赏一座冰峰之下的灼热火山。并且,在一个大家都习惯于平滑、光洁、艳丽视觉效果的时代,来看肖蓝的〈肖像系列〉尤显“生涩”,而这份“生涩”正源于肖蓝对肖像并与之相关的生命理解的凝重。在由黑色基调构成的画面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张张如树皮般枯槁的脸,肖蓝意图让我们在这些脸上看到的皱折,决不简单地反映为生命的年轮,而是突出他们是因生命负重而积累的印痕。并且生命的意义,也正是在于生命因负重而尤显伟大。这是肖蓝对生命本质的深层思考,也是他意欲在〈肖像系列〉中阐释的内涵。

〈肖像系列〉之二,黑色之间跃动的红色是生命的象征,闪烁的眼神代表的是生命的不屈。〈肖像系列〉之六,在头顶的黑色压迫下,“肖像”显露的笑容是灿烂或是惨淡?而生命的意义在此间的摇摆也仅一步之遥------。〈肖像系列〉是对生命的充分演绎,它带给我们的不是视觉的愉悦,而是深重的心灵深思。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下,在大多数年轻一代欲让生命充满快感与享乐的氛围下,肖蓝再次让我们看到了他精神追求上的“异质”倾向。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