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我们的中国朋友们:
北京今日美术馆邀请法国巴黎塞尔齐国家高等艺术学院到它的所在地参与全国大学生提名展活动。我们向该倡议致敬,并由衷地感谢今日美术馆。
接纳中国的大学生到我们的院校继续当代艺术大学课程的学习,使我们与中国的关系具体化。但是,这次北京之行不同于礼貌上的往来,这是一次传授知识的旅程。它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我们所从事的艺术在中国如何被理解?
我们接待过中国的艺术家,但是我们没有任何在中国的艺术接待经验,北京艺术展使我们面临这个未知的情况和无法预料的事情,这种未知情况会超越我们所能想到的。这从根本上对我们的美学判断、欧洲艺术史以及我们研究和定位一件当代艺术作品的文化前提进行了发问。因此,会有一场革新出现在我们的展品当中。在中国展示我们,但展出的作品是由我们推荐的。这些作品在没有向观众预示其内容的情况下迎接着公众,她们会静悄悄地说:欢迎我们的中国朋友们。
所有的难题,所有的意义都在这里。艺术作品将会向来欣赏它们的人展示自己。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这些艺术品会吸引什么样的目光,会产生什么意义?北京的观众们可能会回答这些问题。但这些是向来自法国的艺术家们提出的疑问,这些疑问会渗透到他们的作品当中,触及在巴黎塞尔齐国家高等艺术学院展开工作的中心,让我们学会如何在全球化的今天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当代人。
应今日美术馆的邀请,六位青年艺术家将参与此次展览。他们分别是:Claire de Colombel, Ma Ji(马骥), Catherine Pachowski, Magali Poutoux, Sylvain Sailly, Zhang Bochen(张博晨) 。他们艺术计划的多样性和各自设计的独特性,并非为了强调审美形态的技术掌握,而是为了突出针对当代世界和艺术舞台变化的复杂性的一种批判思想的开放。尽管全球化的理论思想让人认为一切运转正常,认为艺术者可以跨越疆界,摆脱文化差异带来的困扰,安然无恙地穿越历史和所有的文明,但艺术的问题不会在旅游行李箱的托运中减少,不会在货物运输贸易中减少。它是一个面临此时此地需要行动起来的关键问题。其中涉及到一个艺术者身份的确认,但更注重的是揭露社会中的问题并为此而奔走。
瞬间复制的不确定性,对于瞬间消耗的疑虑,被实现的现实含糊不清以及自动控制感的丢失,都会造成对艺术作品的疑虑。他们的要求是在此时此地具体地、现实地、实时地把社会中所反映的问题表现出来。
艺术的存在是脆弱的,共享是短暂的,碰颤是零碎的。这次展出的作品没有什么惊人的地方,它们保留着各自的平凡。然而这种平凡也创造了一种悬念,透露着奇特、改变着认同。其造成的差异使得对于一件作品的判定更加模棱两可,并在每一个作品里打开了展示的空间,一种显然的明证仍待诠释。我们拥有最大的想象自由。欢迎我们的中国朋友们。
René Denizot
赫内 德尼祖
法国巴黎塞尔齐国家高等艺术学院校长
200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