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犹如一片极富生命力的热带雨林,任何新鲜的种子都会在这里以异乎寻常的速度成长,也会以同样快的速度变异。艺术品市场就是这样一颗新种子,一个正在开花结果却长满了中国特色变异细胞的生命体,这些变异体的毒素正侵蚀着行业的生命。
诊断如今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有人会对比20世纪80年代疯狂的日本市场,会提起90年代后期泡沫化大崩盘的纽约,试图警示20年后历史正在重演。然而,中国的状况似乎总会出乎所有经验学说的解释和预言,只有从房地产、证券等类似市场成长中所呈现的“中国特色”里寻找似曾相识的痕迹和出路,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现状。
我们对比发现,当前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正在重演上世纪90年代股市中的投机故事。目前,市场资金的半数属于短期投机资金,江浙炒画团俨然成形,投机客们通过包装上市、肆意吹捧、对倒抬价等方式,进行短线炒作,制造虚假繁荣;部分艺术家、画廊、拍卖行、鉴定机构、媒体等产业链上的参与者也知假造假、卖假、拍假,从而加剧了市场的浑浊。投机当道、信息浑浊、诚信危机,已成为影响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顽疾。王从卉/文
相比成熟市场,近5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成长及演变的速度令人亢奋又担忧。5年前,央行存款利率不断下调,A股在2000点以下徘徊,大量热钱涌进楼市,炒得房价几年间倍涨。同时,艺术品成了疯狂热钱追逐的“高雅”投资工具。此后,在政府宏观调控之下,资金开始退出楼市,涌入艺术品市场。资金的泛滥,给本已急速升温的艺术品市场火上加油。一时间,艺术品投资被形容成继股票、房产之后的中国第三大投资渠道。
其实,所有的投资市场都一样,狂热的时候,一个本来小众的市场会变成一个大众市场,疯狂的投机和暴利现象无从避免。曾经在中国股市发生过的故事,在艺术品市场里再次上演。短线炒作、频繁换手、新手投机、虚假信息、知假做假,这些曾经用来声讨股市的熟悉字眼,再一次被用来形容眼下的艺术品市场。
半数资金意在短线投机
正如当年的股市是一个散户市场,基金之类的机构投资者尚未形成,目前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也仍是散户市场,而且,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家和收藏机构群体并未形成。在这个市场里,充斥着被暴利神话吸引的投机客。坊间常有消息:“江浙资本要拿出50亿元投资油画”、“山西的煤老板们也拿出上亿的资金疯狂收购油画”,行业内常听见某某艺术家的油画作品被整体买断,某某画廊的油画被山西老板统统包圆儿。继温州炒房团之后,江浙炒画团的形成俨然已是事实,并已经显现了对市场造成的冲击。
由雅昌艺术网编制的当代油画指数显示出了这一过程。自有统计的2000年以来,100位画家的油画平均价一直以稳定并且缓慢的速度上涨,和国画市场的大起大落完全不一样。但2005年以后,市场井喷了。2005年前的5年中,指数从1000点涨到了2300点,而一年后,指数从2300点一下子涨到了6700点。一夕之间,油画价格是过去的3倍,一年时间浓缩了过去5年乃至更多时间的涨幅。
一般而言,艺术市场的资本结构主要包括长期沉淀资本、中期投资资本以及短期投机资本。这三类资本结构的比例分配是决定艺术市场是否健康繁荣的关键。通常,理想的状况是,由公共博物馆和“铁杆”收藏者投入的长期沉淀资本占20%左右;由机构投资者、私人投资者用于对抗通货膨胀、中长期投资艺术品获得资本利得为主要目标的中期投资资本占70%;专门进行短期投机套利的“游资”等短期投机资本应控制在10%以下。也就是说,如果有70%以上的买家,对手中的藏品鉴赏精到、估价诚实、认真惜售,并中长期持有,那艺术市场的繁荣与热络是必然的。
然而事实上,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资本结构倒置。据业内人士的保守估计,市场上的短期投机资本至少在50%以上,甚至一段时间内达到70-80%左右。如此之高的短期投资资本比例,使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艺术市场上演着一出由投机者导演,由艺术家、画廊、拍卖行、批评家、媒体共同参与的投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