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双年展15日晚开展。16日在成都现代艺术馆举行的两场学术研讨会上,来自海内外近百位美术界人士对成都双年展呈现出的诸多问题展开激烈争论。焦点直击本次双年展的精神内核—如何阐释“样板”、“架上”、如何在本土化和国际化之间取舍、中国当代艺术今后的发展去向等。
16日第一场学术讨论会整整推迟了一个小时,主题为“世界当代语境中的中国架上艺术”、“多元艺术生态中的样板与标准”讨论会临时合而为一。
讨论的话题首先由“样板—架上”引起。画家兼策展人张颂仁认为“架上”就是模范和标准,每个艺术家心目中都有自己的经典,是可以被讨论的。旅法策展人费大为认为:展览给他的感觉是“样板不是样板,架上不是架上,更像一种折衷的结果。这种矛盾和妥协在当代美术中相当引人注目。”
而“样板”这个词引发的争论更为激烈。国内评论家贾方舟说,这个词用于文化艺术上,第一次在文革,第二次就是这次。样板在于仿效、一丝不变地去仿制,这在艺术中是不适用的。艺术不需要样板,如果能找得出样板画,结果将是非常坏的。评论家查常平也认为,每个人心中的经典是有的,但一个艺术家要创作,还得超越经典。西南师大的刘老师认为,艺术的本质是自由,样板的提出违背艺术本质,评论家不应该是指挥和权力的态度。花了这么多钱、这么大精力的现代艺术展,如果不能给艺术以自由创作空间,那就是腐败。最引起艺术家们共鸣的是范迪安的“流星雨说”:“今天的文化图景是一个各方正在解构的图景,每个个体在大语境中不同元素的差异太大了,思考的方式方法也呈现复杂和混乱状态。就像流星雨,它不是朝一个方向的矢量,而是一个多方向的完全解构的场境。”
下午举行的第二场研讨会主题是“本土化与国际化”、“双年展的功能与可能”。双年展学术主持人刘骁纯指出,崇尚国际化的韩国光州双年展、上海双年展都忽视了相当数量的本土艺术家,是不值得借鉴的。双年展要把自己的策展制度和中国本土艺术家自己的对话语言方式培养起来。
该观点随即遭到一位中国社科院批评家的反驳,他说,双年展既然起源于国外,为什么成都双年展一直强调本土色彩?为什么还要举办双年展,还要起“双年展”这个名?刘骁纯回答,双年展、三年展不是时间概念,而是希望中国举办自己的双年展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进程,并解决蕴涵在里面的实质问题。成都现代艺术馆馆长邓鸿补充,双年展只是个形式,内容则是关注本土问题。
还有部分人对此次成都双年展的展厅布置、空间结构、作品陈列方式、画册印刷质量颇有微词,认为这只是一个当代艺术的大杂烩、一个大型的艺术博览会,展厅的过大空间吞掉了所有作品,并没有体现出策展人精准的策展思路。邓鸿说:“双年展需要实力来说话,我们已经尽了力,可是资金问题一直困扰我们。这还涉及到一个庞大的展览系统问题。比如展览机制的成立、策展人制度的规范、双年展基金会的建立、布展人员素质的培养都需要时间来改变。”
面对众批评家、参展艺术家的诸多争议,邓鸿慷慨陈词:“我举办成都双年展的初衷是为中国本土艺术家搭建自己的平台。国际最先进的办展理念、技术手段可以借鉴到成都双年展中,但民族化的东西做好了就是国际化。”他还表示:下届成都双年展将邀请知名企业、金融机构介入,他们可以购买艺术品或对当代艺术进行投资,让本土艺术家的作品走入市场,艺术家也从中收益,以形成中国当代艺术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