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艺术批评 > 展览品评 
让人有逃离的冲动 刘建华个展:洋垃圾充斥的空间  
                            
日期: 2007/9/7 13:22:25    编辑:     来源: 东方早报    

    昨天下午在外滩三号沪申画廊开幕的“出口———货物转运”刘建华个展,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10吨洋垃圾几乎堆满了画廊的整个展厅。这些洋垃圾是刘建华从广东等地买回来的,有些还打着包没有拆开,垃圾从地面一直堆上去,铺上了正对黄浦江的窗台。在沪申画廊以往的展览中,几乎每一个艺术家都充分利用了半开放的中庭空间,刘建华则试图封闭这个空间。填满塑料瓶、包装袋等形形色色垃圾的有机玻璃框,堵住了方形大理石石柱之间的空当,12个出入口中的11个都被封住了,剩下的一个成为一扇门,这个中庭由此变成了一间垃圾仓库。展厅中摆着一台垃圾打包机,和散落在地面上的垃圾一起,构成了分拣、打包流程中的垃圾加工场景。整面的墙壁上,有大量触目惊心的数字告诉观众中国每年会成为多少洋垃圾的目的地。

    尽管这些垃圾都经过了消毒处理,但是置身其间,依然觉得难以忍受。窗外的繁华立刻显得残忍起来,这些垃圾似乎并不仅仅是塑料之类的物体,而是繁华世界的尸体。

    到这里为止,你还会认为这是一个环保主义者的展览,可刘建华想表达的并不仅仅跟环境有关。堵住中庭的那些有机玻璃框里,彩色塑料以各种形状组合起来,不仅色彩丰盛,而且肌理效果强烈,看上去很容易产生抽象绘画的错觉。如果我们的脑子里没有垃圾这个概念,其实摆放在展厅的这些东西具有相当的美感,华丽、精巧,充满着现代工业的痕迹和商业文明的炫耀。尤其现场还回荡着汽笛声,似乎这些东西马上就要装船出发,漂洋过海。

    10吨垃圾,绝大部分的重量都被刘建华用来作为他表达的铺垫。展厅里几个尺寸各异、打了包的垃圾才是核心。它们每包都用透明的有机玻璃封存,箱体上写着“ArtEx-port”(艺术品出口)字样。艺术品出口,为整个展览破题。

    刘建华解释说,他在探寻某种可能。这些洋垃圾,以商品的名义来到中国,那么是否可以通过艺术的处理方式再次出口?这样,它们就不再是垃圾,而是艺术品。艺术的定义被刘建华再次拓展了,他所要做的事情,就是为垃圾创造艺术的身份,进而注入另一种形态的价值。

    洋垃圾是一种特殊的材质,它极具象征意义,而且也有广泛的解读空间。刘建华说,他希望通过这个作品全面反思中国和西方在文化、经济、政治和艺术上的互动关系。由此,对这个作品的理解具备了多种可能。可以从殖民主义的历史角度,去回想西方对殖民地国家的掠夺和倾销;可以从后殖民语境等方面,去理解发展中国家和西方文明的文化依存关系。当然还能这么理解,西方艺术制定了当今的普遍标准,中国接受它们并对其进行打碎、重组等系列操作,然后再返销给西方,由此中国成为当代艺术的出口国。而这些出口西方并获得认可的艺术,它们是一套概念、逻辑和语言游戏的结果,而不是根植于中国土壤的艺术。

    洋垃圾充斥的空间,让人始终有逃离的冲动。外滩三号的四周,都是昂贵华美的品牌店。商业和资本是最大的意识形态,看到这些垃圾,让人想起它们的前世今生。假如没有人收藏,不知道刘建华接下来如何处理这10吨垃圾。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