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9月24日9时,“梁邦楚绘画回顾展”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出梁邦楚各阶段绘画代表作70余幅,在宁美术界名流、美术爱好者、美术收藏人士10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并观看了展览。10时,“梁邦楚绘画艺术座谈会”在南艺美术学院会议室举行。座谈会由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积寅先生主持来自上海、南京、南昌的20余位美术理论家、美术评论家就梁邦楚的生平、绘画等展开热烈讨论。
以下即为发言记录。

林树中(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梁邦楚教授是位值得关注的画家,我曾在文章中提出他是花鳥画逸品大家,他作画胸有成竹,一枝斗笔隨意揮洒,无论用笔、用墨、用水還是設色都非法熟練。今天得悉南昌八大山人纪念馆专设“梁邦楚藝術陈列室”,把他与八大山人联系在一起,这是极有远见的构想,他們不僅都是江西人,而且在艺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去年,上海出版了一本具有相当权威性的《中国名画鉴赏辞典》,专门收录梁邦楚作品,把他列入中国历代名画家进行介绍,承认他的历史地位,表明梁邦楚的确有着很高的绘画成就。今天,我再次鉴赏他的作品,发现了很多新的东西,其在构图、笔墨、色彩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完全形成了自己的面貌,又能体现当代的时代精神。综合来看,梁邦楚是个名副其實的逸品大家,逸品是历代画家中最高的标志,所以,梁邦楚绘画藝术值得我们研究與重视。
左庄伟(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梁邦楚毕业于中央大学,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他的绘画基本注重写实的,同时也不偏废笔墨。我认为,他的绘画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艺术的传统精神。梁邦楚生活经历十分坎坷,但在政治动荡、时代变迁的环境中,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人格和精神,受冲击而不动摇,展示出完美的人格魅力。经历艰辛,是不幸,但也是成就其绘画成功的大幸。在古代绘画史上,有成就的画家相当一部分都与其跌宕的生活历程联系在一起,所以说,“坎坷的经历是天才的伴侣。” 梁邦楚也是如此。从绘画的角度来说,梁邦楚的花鸟画得益于张书旗、吕凤子的影响,注重写实、注重笔墨,尤其是他对自然社会的感悟、对笔墨语言的锤炼、对心境性情的抒写等多个方面,在其作品中体现得比较充分,值得当今画家学习、研究。同时,他那种安于贫困而平心静气且注重艺术创造的学术精神,在比较浮躁的当今社会,颇值得我们深思。
康育义(南京大学教授):
我觉得梁邦楚的画可用4个字来概括:高、深、傲、平。高,即起点高、视角高、意境高,高屋建瓴,从所展出的作品来看,我明显感受到这一点。深,即功力深,不玩技巧,扎扎实实,其笔墨功夫传承了乃师吕凤子先生的传统。傲,即傲视一切,横空出世,他在不公正的社会环境里,坚持以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不为逆境而低头丧气,“只留清气满乾坤”,他的作品明显具有这个特点。平,即有亲和力,虽然笔墨基本继承了元代以来文人画的传统,题材也司空见惯,但形成了强烈的个人特点,其风格、意境总体趋向平和自然。
聂危谷(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梁邦楚一生坎坷,与其直率的性格有关。中国文化中。性情耿直的人,其命运往往是跌宕起伏的。但是,关键是“怎么去对待它”?梁邦楚的方式则是“以欢乐回忆苦难”,这是他绘画乃至生命的态度。梁邦楚的画,特别是“柳塘清癯”系列,以洒脱和微笑面对复杂的生活,永远不向困难低头,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八大山人的画很冷逸,其苦难在画中能感受得到,而梁邦楚的画几乎看不到其大起大落后的复杂心境,只以欢快、轻松面对观众。这种创作态度,与当今画坛中一种调侃、玩世不恭和无主题的思潮形成强烈的反差,其根源值得反思。
舒士俊(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审、《书与画》暨《朵云》副主编):
梁邦楚这次画展很意义,我觉得讨论梁邦楚的绘画艺术,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角度。20世纪中国画的最强音是大写意,而梁邦楚的绘画正体现了20世纪中国画的时代精神。
前几年,美术评论界曾组织 “十大家”、“八大家”、“四大家”之类的评选,最后“齐、黄、吴、潘”四大家基本受到论者的认同。他们中三人擅长大写意,表明了大写意的确是20世纪中国画的发展趋势。按照我的理解,大写意首先要强烈地表现出作者的情感。
从中国画发展进程来看,晋唐的主调是工笔,宋元的主调是小写意,明清以后的主流则是大写意。因为大写意首先是性灵、情感的寄托,它改变了以往依靠笔尖发挥的习惯,而以笔跟、笔托去强调“面”,表现为“面”与“绘画性”的有机结合,而以前线条与“写意性”对形象的表现是意会。由此看来,对面的表现成为20世纪中国画发展的主流。能否以积极的姿态和创作实践迎合这种时代潮流,成为一个画家是否成功的首要条件。而梁邦楚真是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回应这种思潮,加入到主流,其眼光就比较高,因此,取得相应的成就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综观20世纪中国画,写意性加塑造性,即以笔墨来塑造对象,是中国画的发展倾向。从这个角度出发,梁邦楚的色彩、水墨的处理是十分独到的,尤其是部分作品在色、墨交融技法的运用还是有突破的,很值得称道。梁邦楚晚年作品非常精彩,绝不亚于一流名家。从梁邦楚身上,我还想到了一个问题,即一个画家的水平,其发展应该不是纯粹的直线,而是一条生动的曲线,时高时低,梁邦楚的繪畫就充分说明这个问题。最后要强调的是,梁邦楚最精彩的作品,绝不逊色於以上各大名家。
萬新華(南京博物館古代藝術研究所學者):
看了梁邦楚教授在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舉辦的畫展我有兩種感想,一是美術風格有它的地域性,美術史的研究也有它的地域性。二是把梁邦楚列為20世紀繪畫發展史中作為個案考察與研究,他的繪畫是在1949年以後成熟的,1949 ——1960年是花鳥畫發展的困難時期,我們可以以梁邦楚教授的繪畫歷程作為研究個案,考察花鳥畫在這一時期是如何發展起來的。梁邦楚教授的繪畫風格是在50 —— 60年代確立的,在西學東漸的時代背景下考察他,研究一位老畫家是如何認識傳統繪畫的。
张友宪(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大写意在我看来是特别具有人性化的艺术,在宋元之后得以发扬光大,并发展至今,经久不衰。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这是一种趋势。那么,中国画到底要不要造型?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任何绘画都需要造型,它属于造型艺术范畴。然而,在中国画家看来,造型就相人从婴儿、孩童、少年、青年、中年,再到老年,是经过层层修炼的。中国画对造型的处理观念即是如此。在中国画中,形是始终存在的,但要超越造型。20世纪的大写意,经过发展带来了人的解放。梁邦楚的绘画无疑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参与者。梁邦楚学习八大,然而又有别于八大,八大拒人于千里之外,梁邦楚的花鸟画很贴近生活,平易近人,这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我想每个人都无法逃脱他的时代。
樊 波(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
梁邦楚先生的花鳥畫繼承了林良、八大山人等人的大寫意繪畫傳統,其花鳥畫用筆舒展,自自在在,且內蓄真力,骨氣溢於形表。
梁邦楚先生的花鳥畫題材十分廣泛,且造型生動,意態翩然,由於梁邦楚先生注重對花鳥世界真切的觀感與描繪,所以梁邦楚先生的繪畫作品洋溢出鮮活的生氣。尤其是梁邦楚先生的水墨畫作,洗盡鉛華,不着華彩,卻依然能夠顯示出蓬蓬勃勃的生命意趣與活力。
江西遠有董源、楊無咎、方從義、八大山人等,近有陳師曾、傅抱石等,因此“江西有個梁邦楚”是毫不足怪的。梁邦楚先生不僅師古人、師今人、師造化而且將西方的色彩與透視融入到中國畫中,所以,他筆下有傳承又有創新,有生活又有個性,風格上清潤而通脫,且平和而動人。從而顯示了梁邦楚先生自然、自在和自由的人格內涵。
丁 涛(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我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梁邦楚及其绘画:其一,热爱生活,梁邦楚人生经历非常坎坷,但他身处逆境仍热爱生活,以欢乐的微笑对待苦难,并用其作品表现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其二,热爱艺术,其作品不厌其烦地表现某种题材,孜孜不倦,钻研探索,其笔墨造型、写意形式,都展示出他对绘画的真挚情感;其三,热爱传统,一个特定时代审美趣味,都典型地反映在他的作品里。他的绘画是时代的艺术、历史的记忆。以宏观的眼光去扫描,梁邦楚的花鸟画就是一个时代定格;以微观的角度去审视,梁邦楚学张书旗、吕凤子以及林良、八大,虽浸淫传统,但能突破传统,因此梁邦楚的花鸟画深深打上了“梁记”的标志。而且,梁邦楚的这3个热爱指向了普遍的艺术规律:真、善、美。真、善、美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十分困难,而梁邦楚实实在在地做到了,他的创作态度,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画坛,更具备特别的意义和价值。
常宁生(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看了梁邦楚的花鸟画,我延伸出一个感慨:“历史是否会掩蔽掉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一个时代,由于种种无法回避的原因,有许多优秀的画家往往被忽略,梁邦楚可能就是其中的一个。梁邦楚的创作既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底蕴,冶游自己独特的时代风格,所以,梁邦楚是不应该被淹没的,理应受到重视和关注。梁邦楚的绘画与其时代、经历紧密相连,他的笔墨拙敦,且很有张力,譬如墨竹、禽鸟极有个人气质;尤其是他后期绘画以鲜艳的色彩、清新的笔调,渲染出生动活泼的意境,风格强显,这是十分独特的。梁邦楚的画,令我们知道20世纪还有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值得关注。因此,加强对梁邦楚绘画的重新梳理、认真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马鸿增(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美术馆研究员):
梁邦楚是20世纪中国花鸟画界的逸品大家。完整意义上的逸品,按照我的理解,包括三个方面:即逸人、逸才、逸笔。探讨梁邦楚的花鸟画,也可从这3个方面入手。首先是逸人,梁邦楚一生光明磊落,道德高尚,历经坎坷,却能化痛苦为艺术动力,又能笑对人生,钟情大自然,以艺术为生命,淡薄名利,极像古代画史上的逸士高人;然后是逸才,梁邦楚天性聪明,悟性高,又能刻苦钻研传统,善于把对美的理解注入到创作之中,成果突出,历来学八大者不计其数,脱颖而出者寥寥数人而已。缘于其天生的才气,梁邦楚成为一个当之无愧的成功者。最后是逸笔,梁邦楚花鸟写生动逸气,笔墨重逸,其首要的艺术个性可概括为气沉笔清。他综合八大之放逸、林良之壮逸,融入于自己的创作之中,成就了一个“气沉笔清”的主调。他的绘画意境少悲凉多欢快,笔墨少枯涩多灵动,章法少陈词多新变,十分独特。梁邦楚之所以有别于传统的大写意花鸟,尤其表现于章法的善变和色彩的鲜活。梁邦楚最有个性、最为出色的作品应该是“荷塘游鸭”、“柳塘戏鸭”系列,多有变化而独具一格。综合来看,梁邦楚具备了逸人、逸才、逸笔之条件,所以他不愧于逸品大家的荣誉。
黄鸿仪(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
我看了梁邦楚的画,想到了两个问题:其一,中国画中人品、画品的统一。吕凤子曾说,身之刚正谓之骨,这在当今画坛虽然很少被强调,但仍具有一定的意义。梁邦楚的人生和艺术,可以说是达到了两者的完美统一。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梁邦楚都能始终如一地对待他的生命活动和绘画创作。正是他具备了高尚的人格,才铸就了他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其二,写意花鸟画需要高度的诗词修养、金石功力,因此其对一个画家的素质要求是十分全面的。正是这个原因,当代画坛少见写意花鸟大家、精品。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梁邦楚的写意花鸟总的特点骨老线融,“一笔定乾坤”,笔清意浓,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同时,他的绘画在抒情方面的创造也十分独到,他的作品都是他内心情感、爱憎的反映,体现了写意花鸟“寄情”的基本特征。从梁邦楚的绘画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写意花鸟画的伟大,看到了中华民族文化创作的伟大。
孔六庆(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梁邦楚的写意花鸟画,在时代上橫跨了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历史时期。所以他的作品,既有民國文人那種傳統追求的特質,又有新中國建立以后新文艺思想的浸潤,故其笔墨,既有傳統又有创新更具时代气息。例如《柳鸭图》、《紅葉八哥圖》、《魚鷹圖》、《松鷹圖》、《孔雀圖》称得上是他成熟期的代表作品。從这几幅画我們可以看到有吕凤子的铮铮骨力而不乏温文尔雅,也有张书旗师法造化的妙道,故其作品常在師造化之中自出生意而清新。另外,他在師古人方面也是非常出色的,我們在他的作品中還可以看法明代林良的影子,更有清代八大山人的筆墨遺風,而这些只是淡淡地蘊藏在梁邦楚的作品之中,他用这樣的筆墨功底面向生活的創新,從而完全呈现出梁邦楚作品的代表风格:笔墨尚厚、色彩尚艳、构图尚染、意境尚新。
王凯旋(南昌八大山人纪念馆馆长,二级美术师):
梁邦楚的性格很诙谐,因此也造就了其花鸟画轻松清新的基本风格特征。以往的文人画意境往往曲高和寡,而梁邦楚的花鸟画一反常态,富有生机盎然的生命气息,永保亲和力,这是近代农业社会向工业文明转变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因此,他的绘画有别于古代社会的书斋文化、贵族文化,而逐渐走向大众化,具有普遍的社会审美趣味,曲折地反映了近代中国绘画从书斋文化走向大众文化的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另外,大多数画家在晚年走向程式化,具有一定的习气,而梁邦楚在晚年较少暴露出这种弊病,思变、思新,因而他的绘画常常带有思考的痕迹,这对一个老画家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值得肯定。
(根据会议录音记录整理)
附:
三逸具全的逸品大家
馬鴻增

梁邦楚教授是20世纪中国花鸟画界的逸品大家。按照我的理解,完整意义上的逸品大家,必須具備逸人、逸才、逸筆三個條件。
梁邦楚教授一生光明磊落,道德高尚,历经坎坷磨難,却能化痛苦为艺术动力,又能笑对人生,縱情於大自然,將美的理想注入藝術創作之中,視藝術为生命,淡薄名利,不求聞達,如古之逸士高人。此為逸人也;
梁邦楚教授天性聪敏靈慧,出生藝術世家,濡染既早,極富藝術悟性,又能刻苦钻研藝術传统,是以成果卓然。历来学八大、林良者不计其数,脱颖而出者僅寥寥数人而已。缘于其天生的才氣,梁邦楚成为一个当之无愧的成功者,此為逸才也。
梁邦楚教授作畫,瀉胸中之逸氣,出入窮奇,筆墨縱逸,其首要的艺术个性可概括为氣沉笔清。他综合八大之放逸、林良之壮逸,融入于自己的创作之中,成就了一个“氣沉笔清”的主调。他的绘画意境少悲凉多欢快,笔墨少枯涩多灵动,章法少陈词多新变,十分独特。梁邦楚之所以有别于传统的大写意花鸟,尤其表现于章法的善变和色彩的鲜活。梁邦楚教授的繪畫藝術最有个性、最为出色的作品应该是《紅葉八哥》、《柳塘戏鸭》、《鄱湖魚鷹》、《雄鷹展翅》等系列,最為富於個性特色,其多有变化而独具一格,此為逸笔也。
综合来看,梁邦楚教授已具备了逸人、逸才、逸笔之条件,所以他無愧于逸品大家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