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展览 > 机构展览 
连接文化的碎片---记艺术家李晓峰
                            
日期: 2007/10/17 10:54:26    编辑:沈敬东     来源:     

    像所有中国的艺术家一样,李晓峰走过了一段漫长而艰辛的求学和艺术实践之路。 上个世纪湖北省黄冈师范学院毕业后,又辗转来到中央美术学院进修,2002年研究生班毕业后,与所有执着追求艺术的人一样,选择留在北京,匆匆数载。

    但是,李晓峰却又花了同样的时间才完全摆脱他曾经孜孜追求的学院艺术的束缚,并自觉的与当下所有艺术潮流保持相对的距离,作为一个艺术家这是一个完全必要而又明智的决策,这自然需要勇气,并时刻为这种坚韧而付出代价,看上去李晓峰在这么多年中一直处于一种边缘状态,但这种边缘状态时刻蕴育着一种再生的力量。
看李晓峰的作品,我们能够清楚地意识到“中国文化”是他的基本切入点,谈到文化,这本是件很难的事情,然而李晓峰是有这样的使命感的,并为他的作品找到一个有着美丽名字的理论依据---------“后东方主义”在他过去创作的大量油画作品中,中国山水是他的一个重要主题,但是他的山水,不是当代许多艺术家那样用简单的挪用手法,而是将其打碎融化于心,再重新组合,所以他的作品看上去是独特的,我们能够体味到其作品中的梦幻诗意一般、超现实的现代气息。

    令人注目的是李晓峰近期的装置作品,这件作品他选择的基本材料是货真价实的明代、清代青花碎片,选择这样的基本材料完全基于多年来痴迷于古代瓷器的研究和收藏,以及自身对艺术取向的表达。据李晓峰说作品的构想在两年之前就产生了,只是找不到适当的工具,来具体实施,后来认识法国艺术家尼可,作品的制作就顺理成章起来。整个过程就如同老和尚做百纳衣 或古人做金缕玉衣一般,首先画好图纸,然后再按照图纸选择不同图案、不同形状的瓷片,一片片打磨,考虑在什么地方打孔,最后一丝不苟地用银线把一块块打磨好的瓷片打孔串联起来,重新用火在高温的煅烧中成型,其中有许多次的返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这使我自然想到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的做小金鱼的一段描述,其过程如同生命一般有着一种无意义的意义。

    李晓峰就这样足不出户地一做就是三个月,结果是使人刮目相看的:当几百块的瓷片有序地排列在一件衣服中我们甚至能够从这一块块碎片中读到古代人留给我们的信息密码,当这些从沉寂地底下发掘出来古代的瓷片,通过当代艺术家制作的一件现代的衣服重新反射今日的阳光时,略有文化的人都会在她面前浮想联翩:残片吗?衣服吗?。。。。。。这无疑是过去与今天的一场对话,我想衣服只不过是这件作品的借口或托词,而文化才是作品真正真正想要传达的意义,这样的观念颇为当下。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