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策展人沙龙 > 动态 
两个视角回眸艺术“85新潮”
                            
日期: 2007/11/2 10:07:56    编辑:     来源: 新京报    

  栗宪庭、费大为策划不同展览追溯中国当代艺术“起点”

  
  耿建翌的《第二状态》(局部)是八五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希客收藏)。站在作品前的是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费大为。

  ●栗宪庭:以“85新潮”作为当代艺术的起点隐藏着西方话语霸权。(当代艺术的高价现象)是世界上一撮人玩的游戏影响到中国的一小撮人了。

  ●费大为:“85新潮”中的艺术家……产生了一种非常中国化的对西方现代艺术、当代艺术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创作。

  本报讯 (记者周文翰)由比利时收藏家尤伦斯夫妇出资创建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将于明晚在北京798艺术区正式落成开馆———在精确到毫米的展线布置下展出二十多年前“85新潮”时期代表性艺术家的上百件作品。展览明天举行开幕式,5日正式对普通观众开放。

  而在离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不到一百公里的宋庄TS1美术馆,同样把目光对准了二十多年前艺术实验的展览———1980年代当代艺术青岛梦——正在布展中,将在11月8日开幕。参加展览的青岛艺术家在上世纪80年代既没有进入《美术》杂志、《美术报》和1989年的现代艺术展,也为当地的主流美术界排斥,一直没能进入主流的当代艺术体系,在北京的展览则是他们二十多年来的第一次集体展览。展览顾问栗宪庭希望通过展览把那些为主流体制所忽视的人再次带到人们眼前,“而不是仅仅看到西方体制所承认的中国当代艺术的英雄”。

  尤伦斯与栗宪庭同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教父级人物,两个展览同时进行,将把最近两年艺术界回顾“85新潮”的热闹推向高潮。

  展览

  贵族尤伦斯,平民栗宪庭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开馆展览“85新潮———中国第一次当代艺术运动”展出陈箴、触觉小组、丁乙、厦门达达、顾德新、黄永砯等30个艺术家个人和团体的137件作品以及大量从未发表过的文献和手稿。其中既包括艺术家宋海东那件涉及柏林墙的作品,也包括频频有作品拍卖出上千万高价的艺术家张晓刚、王广义的多件油画,将近一半的展品都来自尤伦斯的收藏库。

  最让公众好奇的还是那些和钱有关的传奇———在1980年代中国的当代艺术几乎没有任何市场,1989年艺术家王广义的一幅作品卖出1万元人民币时,他拿钱的手激动得颤抖,而在二十年后,像他这样卷入当代艺术市场的重要艺术家的作品价格都在百万元以上。

  而80年代青岛的艺术家群体则是一些被甩出“艺术市场”和“传播渠道”的人。虽然早在1983年,当地艺术家就在文化馆举办具有试验性的展览,1987年赵德伟、刘传宝、范华、万里雅等十多人更是在青岛的天主教堂前的广场上举行露天画展,持续了四年之久才在公安局干涉下停止。当时参与者之一梁克刚指出,“这些青岛艺术家这十几年几乎没有任何痕迹了”。

  争议

  西方只重“85”后引非议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费大为强调,“截至目前中国当代艺术中最好的作品都是在‘85新潮’期间诞生的。”但是他把展览定义为“中国第一次当代艺术运动”并圈定1985年以后的艺术作品,引起不少批评家和艺术家的非议:“之前‘星星’艺术家等等的就不算数了?”,对此,费大为说1982年前后虽然各地也有一些艺术活动,但是受到当时有关方面“反精神污染”的压制,不太活跃,而到1984年底社会氛围有所松动,另一方面也是受到保守的全国美展的刺激,各地的艺术团体“像疯了一样,非常活跃,这才可以说是运动”。

  最近两年在艺术圈兴起的回顾“85新潮”热,也出现了多个纪念性、回顾性的展览,而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这一回顾性展览是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一个。艺术批评家、策展人黄笃认为,“85新潮”对如今最活跃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艺术家几乎没有影响,“因为生活的时代、环境完全不同”。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