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库 > 星星画会 
星星画会,中国现代艺术的原点
                             ——专访2007“星星画会”回顾展策展人朱朱
日期: 2007/11/8 17:09:17    编辑:王静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东方艺术·大家》:我们知道你作为九十年代以来的一位中国诗歌的代表性人物,近年来对当代艺术有许多的关注,你已经撰写了大量的关于当代艺术家的评论,并于今年开始策划艺术展览,前段时间策划的一个名为“长江大桥”的群展,反响很好。我们得知你最近正在策划国内首个星星画会回顾展——“原点”,“星星画会”是一个从社会、思想和艺术上都值得探讨的现代艺术事件,你是如何产生策划这次“原点”展览的想法的?能否谈一下这个展览的缘起?

朱朱:我是受邀参与到“星星画会”回顾展的策划之中,最初的设想是由高名潞先生与我一起来策划这个展览,在合作过程中高先生与主办方产生了某方面的分歧,最终由我来独立承担这份工作。对我来说,这意味着一个很大的挑战……我需要重启每个环节,从头开始各项工作,面临时间的压力、艺术家们的信任度、外部的舆论,这些压力此前并非没有,不同的是现在我要独立面对。我接受这个挑战,或者说,我感兴趣的是,通过这个展览,我可以深入地考察与思索中国当代艺术的来龙去脉,努力去把握一条历史性的线索。

《东方艺术·大家》:在这个展览中,你的策展思路将通过怎样的方式体现?

朱朱:谈论“星星画会”必然涉及到那个年代特殊的政治与历史氛围,不过,我的重心还在于从艺术的角度,尽可能地去还原那段历史,尽可能地探寻中国现代艺术发端的真相。事实上,我们可以将需要在这次展览中探讨和展开的诸多问题,先还原到一句简单的感叹上来,那就是当初还是一个少年的艺术家刘野在回忆自己去参观“星星美展”的感受时所说的,“原来还可以这样画画!”

《东方艺术·大家》:请具体从规模、参展艺术家、时间跨度、相关文本资料及出版情况等介绍一下这个展览的情况?

朱朱:星星当年的作品散布在海内外,我们目前搜集到成员们在1985年之前的近百件作品,其中有部分是当年的参展作品。在参展艺术家方面,我们获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只有极少数的成员出于个人的考虑,没有参加到这次展览中来,还有几位成员如刘大宣、周迈由、曹立伟、赵大陆、萧大元、张世琪虽经多方努力,却始终无法联系到,另外,甘少城先生已经去世,这些都构成了展览的遗憾。我们对每一位参展艺术家都进行了访谈,也访谈了当年与星星关系密切的诗人、音乐家、前辈艺术家、在华的国外学者及其他见证人,同时,也约请了知名评论家和艺术界人士来撰写评论与回忆性文章,这些都将被用来构成一本画册的文本内容。
至于展览现场,我希望能够复现某种历史性的精神氛围,除了作品展示,还会以幻灯片与记录片的方式来进行补充,届时还会举办一个相关主题的诗歌朗诵会。

《东方艺术·大家》:我们知道,星星画会是一个自发组织的艺术团体,产生于1979年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点,作为这次展览的策展人,你如何看待和评价“星星画会”的这段历史?

朱朱:“原点”(Origin Point)这个命名已经意味了我的评价,“星星画会”可以被视为中国现代艺术的一个原点。这个结论的产生有赖于星星的团体方式、它所具备的事件性和历史影响。我们已经了解到并且也完全可以设想,早于“星星”无疑存在着一些探索了现代主义风格的个人,这些个人或者说闪烁的星光无疑值得发掘和重视,但是,不像星星这样具有标志性。此外,与“星星”相比,与之年代相近的“无名画会”则采用了退隐的方式,值得赞赏的是他们的艺术操守,但无论从气质、态度以及作品而言,并不具备真正的现代主义前卫特征。

在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是在用一个颠倒的视角看待那一段历史,也就是说,是试图从现在去阐释过去,赋予过去一些说法与意义,为了避免那种过于言之凿凿的方式,我想,了解一下西方新历史主义的观点,至少可以使我们变得冷静和不那么浮泛。

《东方艺术·大家》:在这个名为“原点”的展览中,你将如何梳理这样一段历史?

朱朱:我注意到,对于文革之后的中国艺术的梳理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在一个持续了三十年的过程之后,现代艺术被“历史化”和“对象化”,譬如黄专先生策划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艺术的纪念展,高名潞先生策划了“无名画会”的回顾展,在文本方面吕澎先生出版了《20世纪中国艺术史》……简单地说,对于星星的梳理涉及到纵向和横向的两方面,纵向是指从20世纪初开始、在断续之中一直延伸到我们这个年代来的文化命题,横向是指对于西方“现代性”的接收、误读和本土化。

《东方艺术·大家》:在今天,我们应当如何理解“星星美展”对今天艺术发展的意义?

朱朱:关于星星,每个人或许都会有不同的理解。我想,文化上的理想主义精神、艺术家内在的独立性是任何一个年代都不能缺失的。

《东方艺术·大家》:这次展览中展出的作品是以“星星画会”艺术家们的老作品为主还是以新老结合为宗旨?换句话说,从策展人的角度,通过展览你希望让观众重温“星星”精神?还是同时展现这些艺术家艺术生命新的延续?

朱朱:我们要展示的均是1985年以前的作品。薄云先生、严力先生和我探讨过这样的问题,在这次回顾展之后,或许还可以就“星星”之中仍然愿意走在一起的艺术家们,做一个跨时期的展览。两个多月前我在北京遇到了英国佳士得拍卖行的一位代表,她谈起克里斯蒂计划于2009年亦即星星三十周年策划一个星星画会的展览,届时会将星星画会艺术家们的新旧作品一起包括进来,我的看法是,“星星”无论如何都是应该由我们自己来做的一件事情。这倒不是出于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而是我们应该学会从我们的现实与历史的变迁之中去认识我们自身,过去正意味着未来,当然,星星无疑值得一说再说,定论或许是不存在的,它的意义亦是在流动、变化与扩散之中。

《东方艺术·大家》:能否对“星星”精神进行阐述和诠释?

朱朱:真正能够阐释“星星”精神的应该是星星画会的成员们。今天还有一位德国女艺术家来观摩这些当年的作品,她有些激动地说,这些作品让她想起了1928年到1945年期间的德国地下艺术,她写了一个德语词:“Entartete Kunst”(意指被禁的艺术),她解释说在Entartete这个词里恰好含有art这样一个英语中的“艺术”,因而使得这个词本身就像一个悖论,这仿佛是说,只有在被禁的艺术之中才有艺术。我以为,我们不必做唯政治化的理解,在政治相对民主、宽松的年代里,同样不缺少优秀的艺术家和艺术,重要的是内在的独立精神。团体与运动往往产生的是社会影响力和历史意义,真正的艺术家仍然是凭借个人的作品与品质说话。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