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什么时代都能进入历史,只有那些真正改变了我们生活价值的时代才能进入历史;不是任何人都能进入历史,只有那些真正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能进入历史。
——黄专
星星美展的展出,几乎成了观众与美术界,尤其是青年议论的话题。赞成的,反对的,意见尽管不一,但反应都很强烈。一次美展就留下了14大本观众留言。展出的绘画和雕塑《无题》《偶像》《街道生产组的补绣女工》《聊斋组画》等等,在内涵和形式上有较为强烈的现代派倾向。这对于刚从十年浩劫中走出的观众,无疑产生了很大的视觉冲击力。作者雨笔和刀把对“文革”的思索展示在观众面前,也启发了观众的思考。
——《美术》杂志评论
创作这些画与雕塑的年轻人,他们成长于有如噩梦一般的丑恶的十年。他们历尽了坎坷的生活道路,但他们还是珍藏着一个美好的灵魂……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对于美的追求,使他们拿起了画笔拿起了刀凿,在画布上,在木石上,留下了他们美好的希望……他们入世不深,所见者少,或技巧上下成熟,甚至还有模仿、生硬的痕迹,或是迷茫与低沉的调子,不过他们那种探索的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作家冯亦代
在七十年代,甚至更早一些,北京就出现了一些用内心抵抗贫瘠和疯狂的时代的诗人和艺术家,他们成为一个紧密的圈子,像是一个秘密的宗教群体,把文学和艺术当作自己的宗教,来抵御外界的荒凉。这个圈子后来被称之为“白洋淀诗派”和“星星画会”,再后来,一些成名的诗人成为了“朦胧诗派”的重要组成部分。
——邱华栋《回首苍茫岁月》
我一直想为“星星美展”的五个人(黄锐、王克平、马德升、曲磊磊、钟阿城)拍一部记录片,展示他们这20多年不同的人生轨迹,反思那段历史。
回过头来再看这段历史,我已多了一份冷静和客观,多了许多感慨和思考。星星美展和四月影会都只办了两期,这其中有很多原因,与当时的大环境分不开。这其中,每个人各自的艺术理想和追求又有很大差异,最终分道扬镳是正常的。”
——池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