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艺术批评 > 批评观点 
艺术与历史的画面:打开一段面临缺失的集体记忆
                            
日期: 2007/12/3 10:59:06    编辑:     来源: 青年参考    

    最近,北京今日美术馆有两个重量级展览吸引了很多观众。也许是巧合,这两个展览都带有浓重的怀旧感,将观众拉回上个世纪的某些重要时刻,缓缓打开一段面临缺失的集体记忆。

    11月18日到12月2日,艺术家徐唯辛的人物肖像展《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开展。一向关注现实民生的徐唯辛,在完成“矿工”系列、“农民工”系列之后,费时多年创作出这组肖像画。目前已画出60余幅作品,还将继续画下去。徐唯辛创作这批作品的原型是1966年至1976年期间各类人等的照片。从20世纪下半叶的艺术史来看,利用照片进行创作是一个趋势。这些照片被创作成尺寸巨大的黑白油画肖像群,每幅2.5米×2米,呈现出10年中芸芸众生的形象,有当年红极一时的政治人物,也有受难的文化名人,还有平凡的小人物。

    与现在很多张扬的艺术相比,众生相系列作品是沉默的,但你会在凝视的瞬间感到内在的力量和历史的价值。在整个场景里,巨大的肖像群,黑白的处理,非脸谱化的描绘,使作品既具有一种当代感,又显示出史诗般的庄严。

    策展人王明贤认为,在中国现当代艺术近30年历程中有不少重要的展览,但人们经常会提到两个展览,一是1979年的《星星美展》,它是中国现代艺术的萌芽和起点;二是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它标志着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而说到作品,人们会提到80年代初罗中立的《父亲》和陈丹青的《西藏组画》。

    与《历史中国众生相》徐唯辛肖像展仅一墙之隔的展厅里,正是《原点:星星画会回顾展》。此次展出的作品是星星画会成员1985年之前的作品,许多作品是第一届和第二届星星美展参展作品的原作,表现了星星画会当时的原始状态。展品共100余件,包括油画、水墨、版画和雕塑等。

    有人说,1979年、1980年的中国人,尤其是北京人,不知道星星画展,可算落伍于时代。星星画展被称为中国现代艺术的起点。1979年,钟阿城、艾未未、包泡、薄云、何宝森、黄锐、李爽、马德升、毛栗子、曲磊磊、邵飞、宋红、王克平、严力、杨益平等年轻的艺术家们决定举办一次画展。多方联系未果后,他们干脆直接在北京美术馆墙外的小花园栅栏上挂上展品,立刻吸引了很多人参观。3天后,展览被叫停,理由是影响公共秩序。最后被允许在北海公园的画舫斋继续举行,当时观者如潮。1980年8月,第二届《星星美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观者最多时达到了每天上万人,轰动一时。1981年至1986年,星星画会主要成员陆续出国。1989年,他们在香港举办过一次《星星十年展》。而现在的这次展览,是28年后的一次回顾展。为了让现在的青年人了解星星画展的情况,北京电视台的赵燕英编导专门制作了一个小纪录片在展厅循环放映。

    就在该展览举办前一天的11月17日,当年对星星画展给予大力支持的前北京美协主席刘迅先生溘然长逝。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