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教育资讯 > 院校新闻 
我国第一个公共艺术学院正式亮相
                            
日期: 2007/12/3 12:57:53    编辑:方捷新 沈世龙     来源: 中国文化报    

  10月26日至12月10日,中国美术学院在成立80周年暨公共艺术学院成立之际,开展了“公共艺术创作与研究学术活动月”活动,将公共艺术带入了公众的视野,带进了社会生活。

  “公共艺术”一词源自西方,指现代公共环境中的雕塑艺术、壁画、景观环境及一些建筑中的装饰艺术。当今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使公共艺术的手段、材料及观念多样化;同时,城市及社会对公共艺术的需求激励着各种类型的风格参与到公共艺术的创作及研究中,反过来,它们的实践及研究又带动了公共艺术多元的发展趋势。公共艺术不仅是雕塑家、设计家、景观师的专利,同时也给画家、书法家、多媒体艺术家、自由艺术家类型的艺术家们提供了实践及探索的平台。

  公共艺术的实践模式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文化环境、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建筑环境,都会有不同的认识。就我国来看,城市迅猛发展对城市公共艺术的需要与日俱增,对城市公共艺术的关注度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中国美术学院正是在时代精神的策动下,紧扣住了当今城市文化的发展脉搏,将原视觉艺术学院整合、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

  新成立的公共艺术学院将是中国第一个公共艺术学院,学院将致力于公共艺术人才的培养,努力为中国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培育人才做出贡献。在“公共艺术创作与研究学术活动月”中,中国美院以“独乐·众乐”为宗旨,开展了相关的公共艺术学术活动。10月21日,作为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文化交流活动之一的“独乐·众乐——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创作与研究展”在日本圆满结束。该展览给日本观众带去了中国美术学院50多位艺术家近年来在公共艺术领域内研究和创作的100余件作品,在日本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近期,载誉归来的中国美术学院又在学校所在地浙江杭州举办了“公共艺术创作与研究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将公共艺术带给了“故乡的亲人”。

  让美院走下神坛 让艺术贴近大众

  本次“公共艺术创作与研究学术活动月”的宗旨为“独乐·众乐”。“独乐·众乐”出自孟子的“独乐乐,众乐乐,孰乐”,表达了“艺术家个人创作之乐远不如与众人分享作品之乐”的含义。本次活动向公众展示了原视觉艺术学院近年来的创作与研究成果,让美院走下神坛,让艺术贴近大众,把独乐变成众乐,把小众变成大众,努力使公共艺术与公众审美生活密切相联,让公共艺术真正进入公共环境和公共人群。

  11月24日,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在杭州武林广场举办了以“感恩之乐,和谐之美”为主题的大型公共空间互动创作活动。美院师生和一些有一定美术基础的少年儿童通力合作,在武林广场搭建了一组以“感恩知乐”为主题,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石墙原形为结构的“众乐之墙”,在公众参与的过程中,使美院真正地走出了象牙之塔,让艺术真正的贴近了公共生活、进入了公共环境和公共人群。

  艺术使命 矢志不渝

  11月30日,一场以“当下公共艺术的文化使命”为主题的2007中国公共艺术高峰对话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小剧场拉开了帷幕。

  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10余位国内著名文化学者围绕此次论坛主题发表了演讲,并和广大听众进行专业对话。学者和学生们纷纷畅所欲言,为共同建设公共艺术的美好未来出谋划策。论坛还配合开展了公共艺术创作与研究展,对扩大学生的艺术理论知识、加强他们对专业的理解、拓展对专业的创新思维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此次高峰论坛,也提高了公共艺术的新概念在社会的影响,为提高公众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思维做出了表率。

  开启众乐之门 掀开崭新一页

  12月1日上午,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揭牌仪式和公共艺术创作与研究展开幕式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中心校区举行。经过一周翻制和调整的“众乐之墙”,以大型公共艺术作品“众乐之门”的形式,被放置于展览馆门前,象征着公共艺术之门在新时代的新开启,也象征着“独乐·众乐”主题下公共艺术时代的来临。

  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艺术的需求和品位也在不断提高,每个城市都在努力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试图打造城市的文化品牌,而公共艺术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之一。从艺术作品的角度讲,公共艺术就是公共环境里的艺术品和艺术化了的公共环境,其公共性体现在作品的参与性;从当代都市环境的角度讲,公共艺术则是都市规划和建设的要素之一,其公共性应该体现在用各种方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都市美好人文和人居环境;从艺术与社会的角度来看,公共艺术可以说是一项社会运动,它的主题则是尊重与关爱最普通的人,其公共性体现在对社会公正、平等、和谐和民主的坚持和倡导。

  对公共艺术的重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意义。中国美院在公共艺术教育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更多的学者、从业者和民众将会对公共艺术有所关注、有所重视,公共艺术将真正走进人民群众之中。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