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展览 > 画廊专题展览 
苏碧莲创作感悟
                            
日期: 2007/12/5 10:37:06    编辑:     来源: 今日艺术网    

读大学以来发现自己都喜欢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等一些趋向隐秘与浪漫的作品。也从法国象征主义那里获得了视觉意象应该超越于其描述的物质世界之上的事物。我也归向于相信艺术是透过个性那被扭曲的透镜所看见的现实。我把隐秘赋予我所有作品中的想象,希望在真正的视觉语言上有独自探索的语言风格。我的作品中,会有一些斑驳的肌理和一些特定的人物符号,很多时候,这些东西只提供审美经验。康定斯基认为,为了能够直接同灵魂交流,避免物质主义的干扰,一种更为可取的办法就是采用只建立在色彩语言基础之上的艺术。所以我更注重的是画面色调的气氛和画面内在的感染力。从一个知觉的印象到形象的分析,再到内在精神的感悟,模仿了自己内心的现实,从而把潜意识的想法通过绘画的手段来表述。

或许一种新的视觉形式与主题对传统的心灵往往会觉得不可理解,但它不是不可沟通的,这些艺术作品都在努力表达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情感状态,一种他们以及大多数公众共同具有的热望,在这一点上艺术家只不过比公众先行了一步。我追求的是人内心精神某一局部的东西,人们所认为的自我意识,我认为是人的共性话题,我想把它挖掘出来,用自己的符号和形式来诠释它,诱发观众建立新知,帮助观众扩展视野,抗拮着被官方认同的文化。而我们的东西或许是属于未来的。我们要给它时间,对于大众提出的意见,我们可以思考,但我们不一定认同他们。

有时候觉得生活只是一团纷乱的感观体验着的生活,时间一天天的消逝了,这种不留痕迹的生活让人有点心慌了,绘画或许可以记录自己的曾经存在。有个学者曾经说过:“人类有种被放逐的欲望,时代的节奏太快了,很多人可能不再追求快乐,转而追求内心的平静。”我只想从容不迫地生活,平静地作画,我一直很喜欢卢梭的《瓦尔登湖》,喜欢这种质朴的回归,在绘画上也盼望着与自然融为一体。同时也希望自己像一个出色的传教士,成功地使社会其他的成员共同分享自己所传播的东西。

我记得陈侗老师说过:“我不是一个顺从者,也不是一个判逆者,我属于某一类出奇不意的改良分子。”我也很喜欢充当这种改良分子的角色,偶尔也喜欢躲在一个人所不知的角落里,想自己的东西,不一定要把它表现出来。一种革命性的说法是:“人不能单纯靠面包而活,还要靠上帝的福音而活。”自然,除了可感的、有形的和明显外在的物质世界以外,同让还包括一个内在的心灵世界——灵魂的潜意识深渊。我们需要在这福音之下寻找智慧,在艺术中创造自己的价值。

在这个艺术道路上,自己只是刚出生的婴儿,需要更多的牧养。我最希望的是能保守着一种谦卑的心态去走自己的绘画道路,更希望自己能作光作盐,让一切得以保鲜。

我们是造梦小东西,围绕着我们的是小生命,是睡眠,在静止的世界中,我们品味长眠的慰籍,成为睡了人之初熟的果子。

陈海:

在我们现代的美术院校这种教学体系下的毕业生,大部分人认为,中国的现当代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始终执著于艺术对“现实”直接的投射和反映,现代性具有洞察生活的真相和现实本身的魔力,而当今艺术市场的迅疾变化而导致了当代艺术“江湖”产生次排位以及“重新洗牌”,这种状况显示了中国当代艺术圈子的急功近利和脆弱的表征。在自我选择与自主性的自由空间不断扩大的现状下,青年艺术家的创作趋向是否会主动迎合消费社会和审美趣味?

苏碧莲近年来的作品显示了她的新追求,斑驳的肌理和一些特定的人物符号,极其个性化的画面气氛,企图把人心引入她那充满神秘的梦幻色彩的世界里,她曾这样表述:“我追求的是人内心精神局部的东西,人们所以认为的自我意识,我认为是人的共性话题,我想把它挖掘出来,用自己的符号和形式来诠释它,诱发观众建立新知,帮助观众扩展视野......”她还说过“我希望自己像传教士一样,成功地使社会其他的成员共同分享自己所传播的东西。”

当然,我虽然并不完全赞同她的观点,但我很喜欢她对待生命的那种态度以及自然率性的艺术观。我总觉得,像苏碧莲这样一些作为80一代青春生活的亲历者,玄幻的想像力比素朴的具像性绘画更加得心应手,这种对梦幻的执着追求以及她的想像力的挑战性、独特性似乎在预示着某种新艺术现象的出现。

胡斌:苏碧莲则怀着艺术皈依自然的率性,力图找回绘画涂写心性的单纯感。她所描绘的主题不少是来自神话、历险故事或模拟神话语境的个性化改装,显示其对充满神秘和梦幻色彩的清纯之物的迷醉。她以斑驳明媚的颜色塑造了众多大眼睛、摇头晃脑、或与灵兽相伴的精灵,他们闪现在虚无飘渺的背景里,让观者仿若窥看到一幅梦幻优游的乐园画景。同时,在图式的更迭出新已成重压的画坛,苏碧莲怀着艺术回归自然的率性心态倾情于个人呓语般的图绘,却无形中获得了耳目一新的图式观感,这也是不无启示的。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