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展览 > 画廊专题展览 
时间与制造的故事——关于黄翊的摄影作品
                            
日期: 2007/12/21 10:35:56    编辑:陈荣义     来源: 今日艺术网    

我相信我现在在写下关于798的文字时,在世界各个角落都有热爱当代艺术的人在谈论中国北京的798,798甚至是中国当代艺术茶余饭后的话题了。但我现在在这里如此郑重其事地用文字讲述它,完全是因为黄翊的摄影作品《制造798》系列。这一系列作品涉及了798的历史和现实的联想。

就历史来说。798是北京大山子原718联合厂,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由前苏联政府援建,由民主德国设计、施工,建设总面积为116.19万平方米。主要以生产无线电零部件的原国营(军工)联合厂,承担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重要零部件的生产和制造任务,曾经有过非常辉煌的历史。从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它像许多其他国营企业一样开始告别了往日的辉煌,陷于困境、没落、衰败,大片的厂房车间长期处于闲置状态,逐渐的荒寂。

就现实来说。798是现在世界著名的当代艺术区,拥有几百家画廊和文化机构,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展示、销售的标志性聚散地。从2003年至今短短几年的发展使798成为西方世界瞩目而羡慕的艺术圣地:去年前德国总理施罗德身现798,而今年12月法国总统萨科齐亲临798并在798的演讲中面对法国侨胞高呼:“法兰西要觉醒!”

由此,798在辉煌、衰败和繁荣的的历史和现实的发展时间中完成了自身意义的转变,既由外国援建的制造电子产品的工厂变成制造艺术的工厂,这其中是被动接受和主动创造的关系。实际上改革开放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中国都是充当世界加工工厂的角色,这点从充斥世界各地标有“中国制造” 标识的商品中就可知道。但是当今天中国的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三的时候,在西方的眼里俨然就是中国人制造了一个神奇的中国。798可算是一个“制造中国”的例子。798从过去的制造(制造电子产品)到现在的制造(制造艺术),在时间中发生了胎变,这一切从它现存的建筑墙壁留下的许多往昔的痕迹(各种语录、口号,裸露的老旧红砖墙,原始的机器设备,错落有致的工业管网络,原始、实真地呈现着)和现在的艺术景象(机器被艺术品代替)无声的并存中一目了然。

黄翊正是选择了这种无声的进入,他的作品《制造798》是那么静悄悄的在讲述798关于制造的故事:神秘的过去和惊异的现在。无疑对比手法是他直接采用的创作手法,但他又没有采取图像并置而是通过图像和文本的对比提示作品的意义。于是,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图像是798过去的老机器,照片中黑白调子和清晰且斑泊的机器老化的肌理以及那代表历史的“公私合营”的字样都把观众带回到798的历史当中去。至于文本就是作品的名称,黄翊通过“制造798”让置身在798看他作品的观众的思维一下又联想798的现实。看着他的作品犹如观看老照片一样令人陷入一种沉思。

                                           2007年12月13日于长沙飞往深圳的飞机上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