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此次欧洲三大展(布拉格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双年展),艺术的商业化已经成为世界性潮流。这种现象意味着艺术收藏体制超越学术批评和观众的需要而胜出,意味着资本的胜利。艺术作为文化先锋的现代主义时代似乎已经成为了历史。也许处在全球化过程中,注重视觉效果的浅显作品更容易被接受。
By observing the three European artistic exhibitions (PRAGUE BIENNIAL, DOCUMENTA 12 in KASSEL and 52nd VENICE BIENNIAL), we can tell that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art has become a global trend. This phenomenon means the system of art collection has gone beyond art criticism and audience’s demand. This is the triumph of capital. The era of modernism in which art is the cultural avant-garde has passed into history.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perhaps, plain works which focuses on visual effect is easier to be accepted by the public
第3届布拉格双年展:少为人知的历史

参观威尼斯双年展,少不了的一项是旅游观光,看来双年展放在旅游城市很能赚人气。捷克首都布拉格,也是一座不折不扣的梦幻般的旅游城市,城内几乎看不到现代建筑。布拉格双年展是一个新的双年展,比起威尼斯双年展规模要小得多。今年的布拉格双年展是第3届,于5月24日开幕,展至9月16日。展品都集中在Karlin Hall一处,由《Flash Art》杂志与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家机构合作举办。本届布拉格双年展的主题是“国际本土化与局外人:文化连接中部欧洲(Glocal and Outsiders: Connecting Cultures in Central Europe)”。“国际本土化(Glocal)”这个概念,是本届布拉格双年展的招牌,指全球化(Global)与地域化(Local)的结合或全球化过程中呈现地域化的特征。
我由布拉格Zdenek Sklenar画廊老板Sklenar先生带领抵达双年展开幕现场时,开幕式已经结束,在路口看到上海比翼空间参展的招贴。也许由于主题的原因,与上届众多中国艺术家绘画作品参展不同,本届双年展只有一件中国艺术作品——由上海艺术家徐震和乐大豆策划的《比翼旅行社:中国当代艺术之旅》。这件作品是一个充气的大巴,停在展厅的前部,里面有征集组团到中国北京、上海等地考察当代艺术的介绍和报名方式。我没有看到有工作人员在场,不知道报名活动是真是假。
本届布拉格双年展的策展人近三十位,下设22个单元,主要关注点是绘画和社会性艺术。另外,对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和波罗的海地区当代艺术的历史回顾和深入探讨也是本届双年展的主要内容。上届布拉格双年展的总主题“扩展绘画”,由双年展总监Giancarlo Politi和Helena Kontova策划,继续作为本届一个重要单元展出。本届设立的特邀嘉宾单元邀请了Marina Abramovic、Vanessa Beecroft、Shirin Neshat和Carla Accardi等四位女艺术家参加,体现了对女性艺术家的敬意。斯洛伐克艺术家Matus Lanyi以绘画的方式模拟放大电脑操作窗口,提问《圣经》中关于耶稣的情节。另一位斯洛伐克女艺术家Vlasta Zakova以刺绣的方式,表现女性对日常生活的感受。装置作品《狗地毯》用活生生的狗头和展开的狗皮铺地,让我感到有些不适。斯洛伐克艺术家Alex Mlynarcik的两件综合材料作品都是放大的女性身体局部,上面布满涂鸦。捷克艺术家Petr Pisarik用收集的废品制作的装置,可以让观众来摆弄游戏。展览作品的总感觉是良莠不齐,布展水平和798的画廊差不多。大群的策展人策划的众多展览单元虽然杂乱了一些,但其多样的内容也还算比较有活力。
布拉格双年展给我印象最深的部分,是对东欧现代艺术历史的梳理和当代艺术的地区性展示。前者如捷克极简主义、东欧动力艺术,后者如波罗的海神话、罗马尼亚观察、申根:从科索沃到加里宁格勒。东欧具有雄厚的现代主义传统,艺术作品的质量很高。现代艺术在共产主义时期虽然被压制,但是很多艺术家的现代艺术实践与西欧是同步进行的。由于缺乏话语权,很多艺术家的成就不为人知。如捷克艺术家Milan Grygar,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将声音和自动绘画结合在一起创作。他在20世纪60年代的现场绘画作品《触觉素描》的图片参加了捷克极简主义单元,是第一次在捷克公开展出。另一位参加捷克极简艺术单元展览的艺术家Zdenek Sykora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做电脑绘画,是世界上最早的数码画家之一。由于高龄,Sykora现在已经停止创作艺术作品。在捷克极简艺术单元中,还集中展出了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捷克的早期行动艺术图片。
与世界上其他的双年展一样,布拉格双年展也少不了外围展。Klarlin工作室集中了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杂志,在双年展同期举办年轻艺术家的群展和工作室开放展。
布拉格双年展网址:
http://www.praguebiennale.org
第12届卡塞尔文献展:力量何在?

卡塞尔文献展始于1955年,每5年一届。第12届卡塞尔文献展于2007年6月16日开幕,展至2007年9月23日。今年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双年展、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和10年一次的明斯特雕塑计划碰在一起,引来不少中国观众。卡塞尔文献展的规模比威尼斯双年展小一些,展场分布在八个场地,比较集中的是Fridericianum博物馆、文献展大厅、Aue馆和新美术馆。文献展以三个问题作为展览关注的焦点:现代性是我们的老古董吗?(Is modernity our antiquity?)赤裸裸的生活是什么?(What is bare life?)教育:做什么?(Education: What is to be done?)
本届文献展不乏好的作品,但是策展人将同一个艺术家的同类作品放在不同的场地展示,削弱了对艺术家作品本身的解读,艺术家的作品变成策展人展览意图的插画。
Aue馆是一个像温室大棚的临时建筑,里面作品布置散乱,光线也很差,感觉大而无当。相较而言,卡塞尔文献展的一些作品不太注重视觉因素。如果没有一定的背景介绍,观众不一定能看明白。

今年中国艺术家大举挺进文献展。艾未未的参展作品《童话》耗资300多万欧元,邀请1001个中国人分5批到访文献展,并给文献展带去1001把清代木椅,成为本届文献展非常轰动的作品。不包括《童话》的预算,估计这些中国访客另外会在卡塞尔消费约20万欧元。艾未未的这个作品搞得自费去看展览的中国人,似乎也成了《童话》作品的一部分。艾未未用旧窗扇拼装的装置作品《模板》,开幕几天后在一场暴风雨中坍塌,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最终定型。林一林在Schlachthof文化中心旁的草坪上,实施了一个拔河的行为艺术作品。他邀请欧洲人和亚洲人在一堵高墙的两侧拔河,最后欧洲人以2:1获胜。赛后观众意犹未尽,自发玩起了跳大绳游戏。另有胡晓媛、郑国谷、卢昊、谢南星、颜磊等中国艺术家在本届文献展展出了多件艺术品。
卡塞尔文献展号称是最非商业的展览,但是其中不少作品商业味道还是很重,特别是绘画类的作品。参展的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基本上都是瑞士收藏家乌里·西克和麦勒画廊的收藏。今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也有不少看起来挺商业的绘画作品参展。这很让人怀疑当代艺术展览的学术性究竟有多重要。有些国内艺术人士认为,相比而言,巴塞尔艺术博览会要好于卡塞尔文献展和威尼斯双年展。这也许意味着,在国际艺术领域,商业已经占据了统治性的地位。西方艺术批评家在20世纪80年代曾指责过艺术的过分商业化,而今天艺术的商业化已经成为世界性潮流。这种现象意味着艺术收藏体制超越学术批评和观众需要而胜出,意味着资本的胜利。不论我们愿不愿意,似乎全球资本的力量正在崛起。如果这样的艺术是我们的未来,那么被承认的最好的艺术就将是资本支持最强大的艺术,是被收藏体系所操纵的艺术,是垄断性的商业化艺术。艺术作为文化先锋的现代主义时代似乎已经成为了历史,也许这就是本届卡塞尔文献展为我们展示的最新国际艺术趋势所在。
第12届卡塞尔文献展网址:
http://www.documenta12.de
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点批

威尼斯双年展占尽天时、地利与人和。天时指的是:威尼斯双年展是世界双年展的鼻祖,其历史长过百年,最为悠久。地利显而易见:即使不办双年展,威尼斯这座城市照样如梦似幻、游人如过江鲫。双年展少不了沾城市旅游人气的光。威尼斯双年展包括五十多个国家馆,加上主题展和诸多附属项目,外围展如同艺术奥运会,艺术家、策展人来自五湖四海——堪称人和。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展期是2007年6月10日至2007年11月21日,展场遍布整个城市,要想看完大概需要一周。即便看完主题展和国家馆,可能也会因观展过量而身体不适——作品密度实在太大了。据说威尼斯双年展开幕期间绝难订到旅馆,各路艺术豪杰拉关系、凑热闹,蜂拥而至,还有很多派对和免费大餐,搞得人潮汹涌。
为了避开双年展开幕高峰,我等先迂回到其他城市旅游,在开幕后第二天中午才杀到威尼斯,结果一下船在圣马可码头就碰到几位北京朋友。今年到威尼斯看展览的中国人特别多,据说十年前是日本人多。夸张点说,感觉在威尼斯的几天,碰到熟人的概率比在北京都大。中国艺术家参展的也不少,除了中国馆和中国香港馆、中国澳门馆和主题展,几个双年展附属项目也有不少中国艺术家参展。
中国馆给我的印象相当差。一见到策展人侯瀚如就听他连连抱怨国内来的布展公司,看来策展人也有苦衷。中国馆的主题叫“日常奇迹”,但是在现场感受不到多少奇迹,而且我也看不出选择四位女艺术家的必要性何在。展览现场的布置也乏善可陈。曹斐的帐篷倒是歇脚纳凉的不错去处。中国馆的草坪上躺着一个“不速之客”——中国香港馆参展艺术家古儒郎和林海华赠给中国馆的一块庆祝香港回归10周年的一平方米见方的纪念碑,上面刻着“PERSONAL ISLAND(私人小岛)”。
相形之下,中国香港展馆、中国台湾展馆不但位置和空间都比中国馆好很多,作品和布展也比中国馆精致而有特色。香港展馆紧邻主题馆Arsenale入口,位置极佳。展览由付德明策划,主题为“星神仙”,探讨如何通过艺术展现香港,有四位香港艺术家参展。台湾展馆靠近著名旅游景点圣马可广场,位于码头边的Prigioni宫,门前游人如织。台湾馆展览主题为“非域之境”,由林宏璋策划,有蔡明亮、汤皇珍等五位艺术家参展,一进门就是黄世杰五光十色的活动装置作品《EVX-07》,非常惹眼。澳门展馆靠近码头,是游客的必经之地,位置也很好。出乎我意料的是,澳门展馆看起来就像一辆停在路边的破车,里边布置得却很精致,真是独具匠心。
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的总策展人Robert Storr,是首位主持威尼斯双年展的美国人,其主题是“以感觉思考,用心灵感受:艺术现在时”(Think with the senses, feel with the mind: art in the present tense)。也许由于开幕已过,展厅里的观众并不多。在军械库Arsenale的主题展中,很多作品和战争、灾难、死亡等内容有关,但策展人将这类作品罗列堆积在一起,使作品和内容的关联流于表面。还有一些超大作品过于简单直白,就像儿童手工课作业的放大版。也许是处在全球化过程中,注重视觉效果的浅显作品更容易被接受。这次双年展比较受关注的非洲艺术部分,和西方艺术系统的产品没有什么区别。
我本人对绿园Giardini的展览比较感兴趣。绿园意大利馆的主题展,颇具规模地展出了许多国际艺术家的大型作品,其中绘画的比重很大。绿园的众多国家馆比较集中,由于每个馆由不同策展人策划,可以看到比较多样的展览。国家馆的展览大多只包括一个或少数几个艺术家的展品,因此艺术家作品呈现得比较充分。每个国家都希望本国的展览有特色,在布展的效果上也比较用心。除了绿园以外,还有很多国家馆遍布威尼斯城各处,因此观众未必能有时间去看,很可能会漏掉一些不错的展览。
威尼斯双年展有许多附属项目,在城市的露天也能看到许多公共性的艺术品。我在街头偶遇了缅甸艺术家Htein Lin的行为作品。Htein Lin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做行为艺术作品,是缅甸首位行为艺术家,曾因其行为艺术作品多次被捕,现居英国。他参加了由上海东大名创库主办、比利安娜策划的双年展附属独立项目“迁移嗜好者”,这个项目探讨全球化背景下人的迁移。Htein Lin把威尼斯的河水装在胶皮手套里在街边向路人出售,1欧元一袋,2欧元三袋。中国艺术家杨志超受邀参加了双年展附属项目“P3表演纸上计划”,他爬上圣马可广场的钟塔做行为作品,展示标语要求见意大利文化部部长,结果招来了意大利警察,被拘了几个小时。
佩吉·古根海姆收藏馆举办了马修·巴尼和波伊斯的作品展“展出的一切必须被转化”,算是比较大的双年展外围展。可是把这两位艺术家类似的作品放在一起展出,马修·巴尼的作品好像变成了波伊斯作品的美国仿制品,无法让人感受到这两位艺术家的个人艺术魅力。
在威尼斯,不但城市到处都是双年展项目,城市生活本身也充满了艺术气息。作为一个中国访客,我感到我们缺的不仅仅是双年展这样专业的当代艺术盛会,更缺乏在生活中展现出来的艺术乐趣。
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网址:
http://www.labiennale.org/en/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