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艺术家 > 艺术家新闻 
驮着乡愁的旅人——侯北人
                            
日期: 2006/8/1 13:33:20    编辑:梁文瑜     来源: 雅昌艺术网    

      一九七一年八月一日,香港《中国学生周报》一位署名“舒年”的作家在其所著作的关于香港作家踪影评论当中,对迁居香港的作家侯北人的行踪作了这样的预测:“如果情势许可,他必返回故国。”

  三十三年后,“舒年”的预测应验了,侯北人的心愿也达成了。定居于湾区的文人画家侯北人返回故国,并且将毕生收藏的张大千与传抱石画作,以及自己的山水画作共三百件,捐给江苏省昆山市政府。昆山政府为此特别成立“侯北人美术馆”收藏他毕生的珍藏,二○○四年十一月底开幕。

  此美术馆的装璜如同侯北人的画风:气势磅礴,挑高楼层,玻璃天花板,空间宽广气派。

  一进门的左手边是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国学院院长冯其庸写的序,前方是侯北人的年表,馆内树立一具侯北人铜像。

  美术馆共占地两千八百二十七平主米,建筑面积两千零八十六平方米,一楼永久陈列侯北人先生画作与所收藏的名家名作,二楼将不定期举办各类展览。外观结合古典与现代,以二十年代建成的红楼为基础,由上海同济大学设计改扩,前方建筑维持红楼建筑古风,后方为现代化建筑,结合成一个融合古今,突出简约的现代美术馆,共花了昆山市政府一千五百多万人民币的经费改造完成。

  去国万里念念不忘

  侯北人原籍为河北省昌黎县,自曾祖父起迁居至辽宁省海城县。国共和谈破裂时,侯北人决定离开中国大陆,迁居香港,后移民美国。

  离开中国大陆之后,侯北人念念不忘故土,他迁居香港时曾以笔名“端木青”在报社发表一篇名为《土》的文章:

  “那是一包土,是生长我的那块地方的土,我珍爱它,就像珍爱我的生命一样;可是十年前,那土地上的居民,成千上万地被迫离开了它。因此,我也失去了家。临行,我偷偷地把它珍藏一包,带在身旁,让我的记忆永远不能忘怀,让我永远嗅着它的芳香!”

  这块土,几十年后,侯老终于再度嗅到它的芳香。

  侯北人一直有捐画给故土的心愿,在一位友人的联系之下,昆山市政府表示愿意收藏侯北人画作,并成立一个以他为名的美术馆。

  昆山虽然不是他的祖籍河北昌黎,不是他生长的家乡辽宁海城,但总归是故土,是他在战乱时期远离家乡到香港谋生时念念不忘的乡土。

  被舒年形容为“驮着乡愁的旅人”的侯北人,终于应愿舒年的预言:“只要他不死,而情势许可,他必返回故国。”

  “老杏堂”是永远的家

  侯北人的画作与精神回到祖国,但侯北人美术馆开幕典礼过后,他还是返回久居多年的湾区,因为洛斯阿多斯Los Altos的“老杏堂”,依然是侯北人与夫人居住得最习惯,最惬意的地方。

  “老杏堂”取名于侯北人家门前的三颗老杏树,三棵老杏树现在死了,但“老杏堂”名称永远活着。

  中国山水画大师张大千替“老杏堂”画了一幅画,简单笔触勾勒老杏堂的深灵幽雅,画作左上方题字“老杏堂杂记”。

  这是张大千当年为侯北人打算出版的《老杏堂杂记》着所画的封面,此画高高挂在侯北人书桌后墙书柜的上方,但侯北人出版《老杏堂杂记》的心愿却也高高“悬”在空中,还没实现,依然遥远。

  “您现在想完成这本书吗”?侯老轻描淡写地回答:“看看时间”。随后又以带着孩子气的口吻补充说:“太懒了,一天一天拖”。侯老腼腆地笑了笑,眼神就像被父母逼问为何没有写作业的孩子一样,有点顽皮。

  《老杏堂杂记》原本计划收录侯北人来到美国之后的散文作品,侯老到目前为止已经收集了四十篇在美国完成的散文,但出版该书的心愿一直没有完成。

  对画画相当执着

  侯老坦言,他近年很少提笔写作。不过,侯老对画画还是相当执着勤奋。八十多岁的身体依然健朗,只要有兴致,半夜都能爬起来提笔挥洒。

  自从就读小学时被老师启发绘画天分之后,侯北人对绘画的喜好从未中断,他没有上过美术学校,凭着天份获得当代绘画大师的赏识而私相授受。

  小学时,图书教师李仲常亲授侯北人兰竹画法,使侯北人十多岁即能为乡里书写对联与绘画。

  侯北人中学及大学所学为文科与社会科学,但他对绘画始终坚持不懈,自行从书籍画册求取知识,或参观北京故宫博物院浏览及临摹古画。

  一九四零年,侯北人结识寄居于北京的黄宾虹,于是每年暑期自日本返国时,便向黄宾虹请教山水画。一九四九年侯北人到香港后,则向郑石桥习画。

  一九五五年在香港通过朋友认识张大千,当时张大千刚从法国回来,有感于中国水墨画与西方画作相比之下较吃亏。

  张大千与侯北人讨论如何让水墨画与西画抗衡,两人于是开始倡导泼墨与泼彩技巧,泼彩于是自一九七零年代以后在中国水墨画界流行起来。

  侯北人说,画画乃是“心知所致”,概乎心灵的事,国画的精髓在于韵味与内涵,韵味与内涵则从画家的读书修养与文艺气质而来。

  诗文书画样样精通

  侯北人画作的内涵,便从他的文人作家气质而来。他诗文书画样样精通,甚称“四绝”。侯北人的诗文散见于《热风》、《中国文艺》、《中和杂志》;小说著作有《画与家》、《故国的春天》、《落月》、《杂文》;书法粗细壮柔,极富立体感;画作大气磅礴,俊逸超迈,被誉为“重灵感”,“尚意境”,“具神韵”,“精功力”。

  “四绝”之外,侯北人还参与过政治。一九四六年抗日胜利之后,侯北人被提名为第一届国大代表,当时他在南京,担任职业代表中的学术界代表。侯北人亲身参与了第一部宪法的成立过程,台湾政府目前使用的宪法,便是这本宪法,该宪法内页印有侯北人的名字。

  回忆制宪的过程,侯北人简单一句话“大家争得很”。

  第二年,侯北人被委任为立法委员。当了一年的立法委员之后,国共和谈破裂,他辞掉立法委员转居香港。

  侯北人骄傲地认为,当初脱离政坛的决定是对的,“因为个性的关系而离开政坛”,他解释说,“我对政治没有兴趣,加上国家前景不明朗,很难对政治立场有所取舍,刚好香港媒体邀请我,所以决定离开。”

  当年,香港《热风》杂志主编邀请侯北人到香港为该杂志工作,香港在英国的统治下,文章写作的空间自由得多。

  侯北人不喜欢政治,但打从心里希望有智能的政治家以和平方式解决两岸问题。他说:“两岸都是中国人,千万不要惹起战争,无论如何都要和平,大小问题没有解决不了的,必须用智能才能解决。”

  简单人生便是福

  侯北人巧妙地避开了国共超过五十年的纷争,没留在中国大陆也没到台湾,把握了离开香港来美定居的机会。国共和谈破裂之后,中国大陆与台湾同胞经历过大大小小的政治苦难,侯北人则在自由的香港与美国度过。侯北人选择远离国共纷争,换得舒适的生活,本身便是高超的政治智能。

  除了政治智能之外,侯老的人生智能也很精辟,他的哲理简单实在,没有长篇大论,单单一句话,真正做到的人有限,做到后一辈子受用无穷。

  “什么事情都要海阔天空,不要执着,不要太认真,人生就是这样的。”侯老说。

  无论您什么时候看到侯北人,他总是神情开朗,心情愉悦舒服。“我老婆都说我没心的”,侯北人开开自己玩笑。

  侯北人与妻子张韵琴于一九四六年结婚,两人相守将近六十年,携手走过逃难的日子,卖文章与卖画的苦日子,张韵琴坚韧卓绝地把家里大大小小打点好,让侯北人专心写作与作画。

  张韵琴说:“年轻时受点苦,不感觉难过,现在走过来了,到老的时候平平安安,没有事情担忧就是最好的了。”侯太太这番话也是种简单实在的人生智能。

  老当益壮 愈活愈年青

  “枫林江醉秋霜,白发频催幕年,且柱杖看门外远山斜阳,多少斑澜,多少苍茫”。侯北人三十年前,当他快要六十岁之前写了这首诗,表露对浮世沧桑的感慨。

  侯老说,当时不知道自己可以活到八十多岁,把六十岁当成是暮年。

  如今侯老八十多岁,一点也没有苍茫的感觉,反而愈来愈有朝气活力。他每个周六到波罗阿多市一所艺术中心教授绘画,学生有白人有华人,有的跟随侯北人学画达二十多年之久。

  从一九七九年便向侯北人学画的于君慧说,侯北人是最好的老师,他经常鼓励学生,对每个学生都好,跟他永远学不完。

  美国中华艺术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dvancement of Chinese Art)主席Ann Benidixen表示,侯北人启发每个人内在的艺术气质,鼓励每个人发挥自己的绘画特色。

  学生荣卞篪表示,跟侯北人除了可以学画,也可以学习做人,侯北人为人善良,经常鼓励别人,有不屈不挠的精神。

  一手创办美国中华艺术学会的侯北人,除了透过成立此协会在美国发扬中华艺术之外,还言之谆谆地鼓励下一代会员继续把学会的精神与生命延续,让中华艺术在美国能够开花结果。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