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艺术批评 > 批评观点 
直面人生正视生活 黄永厚作品:弘扬自由精神
                            
日期: 2008/1/28 10:43:23    编辑:焦加     来源: 人民日报    

图为黄永厚国画作品《九方皋》

画家黄永厚先生送我一本他新出版的画集,虽然读不懂,但看多了,似乎也看出点味道。

以我对黄老的了解,知道他的每一幅画都有一个由头,有一个触发他产生创作冲动的东西。我曾亲见他把整版的时评从头读到尾,满版红笔圈圈点点。我从未见过如此认真关注现实的,让我这个也写过些批评文字的人自愧弗如。他直言:“我的画就像当前的时评,我不做旁观者。”我也的确在他的画作中发现了取材于时评或《焦点访谈》的报道。即便取材于史书古籍,也多半缘于现实的触动,“在现代观念和意识的观照与考量下,作出严肃认真的思考”。

黄老画中,即使普普通通的物,如十二生肖中的鸡狗,也不宜视若等闲,而往往别有深意。如题为《魏源〈晓窗〉》的两幅,画的都是鸡,题跋都是魏源的《晓窗》一诗:“少闻鸡声眠,老闻鸡声起。千古万代人,消磨数声里。”这诗自然可以引发人生的思考,有人以为表达了一种人生的消磨感,黄老或许也有此意;但恐怕不止于此,大约黄老着墨重在“眠”字,尤其是“起”字——正如“少闻鸡声眠”可能是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苦读,也可能是秉烛夜游;“老闻鸡声起”可能是壮心不已,也可能是无利不起早。

这样的作品还有不少。如《贪泉》,敢喝贪泉之水的吴隐之,在广州这个“珍异所出”之地当刺史,致仕后“归舟之日,装无余资”,诚如其诗所写:“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足见“是廉政,不在口头喊”。如《大富贵》,本是象征富贵的花,却出于一条大鱼之身,是司马迁说的那种“网漏吞舟之鱼”,更见得那富贵来路不明。仅此已可见得,黄老的画与其说是画中时评,不如说是画中杂文。

据方家评论,黄老的许多作品直接诉诸心灵直觉,首先以整体气势给人以震撼,造成巨大的内心张力,有“当头棒喝”之效;也有许多作品画面意蕴相当深奥,仅靠看和感难以尽得其风骚,还需要去读、去想、去悟,这就不能忽略画上的题跋。黄老的题跋,除了从古今诗文中信手拈来,自撰的也不少,或许也更精辟。如《聊斋·快刀》:“长着嘴巴,不谴责嗜杀,就会赞美挨砍了。”其精警含蓄,于此可见一斑。这或许得益于黄老又是杂文家,每有制作,大多不俗,并且他似乎更偏爱自己的文,曾戏言:正因为文章写得不多,出文集未免可惜,才加上许多画。若说他在画中做文,恐怕也不为过,要在他能熔文章、书法、绘画于一炉,使之相得益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有人说黄老的画是文人画,并且“领当代文人画之翘楚”。文人画大约是画给文人看的,但并非我等都能看懂,所以有人说“他的画是那种能镇住内行的画,笔笔葆有内在的精严,无一闲置”;又因为在直面人生、正视生活这一点上,他的画与传统的文人画大异其趣,所以又有人说“他在开拓着今天的新文人画”。对文人画不敢装懂,但“直面人生、正视生活、拷问灵魂、弘扬自由精神,使得他的作品光彩照人”,窃以为得之矣。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