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艺术批评 > 展览品评 
敦煌艺术展:唤醒我们最质朴最本能的感受力
                            
日期: 2008/1/31 11:14:39    编辑:郑实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入评理由:中国美术馆新春贺岁大展

■展览: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

■主办:中国美术馆、敦煌研究院

■时间:2008.01.19-2008.03.21

■场地:中国美术馆1、2、3、6、7、8、9号展厅

■读家:郑实

■推荐指数:★★★★☆☆

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向美术馆进发。一路想,这样冷的三九天,去看敦煌艺术展的人不会多,能在清静的展馆里悠然独享,多美。结果完全不是,观者如织,几个讲解员都被团团围裹,在模拟的洞窟间呼啦啦紧随其移动。站在圈外,努力支起耳朵才勉强能听得一星半点。不知其中有多少人,是像我一样,对中国古文化,对亚洲的宗教,对莫高窟都知之甚少,只是懵懵懂懂,怀揣着一颗干涩的心,急切地想被博大美丽的东西震慑一下、拥抱一下、温暖一下。

然而敦煌除了辉煌,在国人心里,也是一道隐隐的伤疤。那几个著名的异域探险者,低价从王道士手中换走经卷,虽是明显的欺诈,但多少有交易的性质。搬起塑像藏到行李中带走,虽是恶劣的偷窃行为,好在还能完整保存下来。最不能容忍的是把壁画粘剥窃走。看着壁画上那一片片不忍面对的空白,我们作为失窃的主人,永远怀着咬牙切齿的憎恨。

很奇怪的,想到这几个敦煌的强盗,也有母亲。他们的妈妈在孩子远行前,是否也“临行密密逢,意恐迟迟归”?上世纪初,东方的层层神秘也意味着重重危险。他们是否忍受了常人所不知的艰险才在大漠中见到了瑰丽的佛国盛景。面对还不被普天下所知的敦煌,他们一定比我们今天更感震慑,血脉更加贲张,以至根本按捺不住歹心。

看这几个罪人的照片,当然都是再普通不过的人,却越看越感寒意,似乎目光里都有着凶辣的决绝。恣意的飞天壁画也好,灵秀的菩萨彩塑也好,绚丽的藻井也好,敦煌总体的意蕴是温婉柔和的,不仅没有唤起他们的向善之心,却激起一不做二不休的歹意。

真的敦煌,远在千万里之遥,是必须要经过旅途颠簸,要耗费时间体力和财力才能接近的。而在闹市里,在整洁恒温的展馆里,信步漫游,仰头便能赏玩,是因为他人为此付出了巨大的艰辛。所谓敦煌艺术展,当然很难把原物搬来,除了一些经卷和砖块,几片残塑,大多是复制品。壁画是敦煌的标志,而要临摹那些壁画,真是需要积年累月、细致繁琐的工作。

从名单看,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到2006年,前赴后继去手绘壁画、临摹塑像的有好几十位。那里当然有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先生所说的“蓝天白云的盛大”,然而更多的恐怕是他没有说出的:恶劣无常的天气、艰苦单调的生活。那些作为回顾资料的朴素照片,和展厅里精致而浩繁的壁画复制品,形成的对照,令人顿生感激之情。有一幅敦煌工作人员破冰取水的照片:大家拎着水桶,还带着半大的孩子们,站在冰河上,因为拍照露出腼腆的笑意。这是他们自己可能都忘记了的一瞬吧。

更主要的回忆是伏在冰冷的洞窟中一笔一笔地勾画涂染。时光和年华在点滴无声地逝去。他们脑子里是否掠过那只粘剥壁画的手,只一个动作,就可以那么痛快而疯狂地占有。他们更多想到该是遥远年代没留下姓名的画工们,也是忍受着同样的寂寞,一点点在画,在画中献上创造、智慧和虔敬。你为什么这样勾线,为什么这样着色?师父教你的,还是当年大家都这样?每天每天,千百次地,在心里这样对话。渐渐成了亲切的朋友:画完这么华丽的藻井,你也像米开朗基罗一样,被脊柱扭曲变形折磨得痛苦不堪吧?但愿我临摹完不至如此。

虽然洞窟已经斑驳已经残破,虽然复制的展室难免有粗糙之处,但是掩不住其华贵的丰姿和气韵。虽然说不上件件精品笔笔佳作,但却有着我们不可能创造出来的美感。在经历了几十年前那次很深的文化中断之后,曾经辉煌过的文明,虽然只如游丝般气息微弱,却终于抵达了我们这些后代庸碌的视野中,唤醒我们最质朴最本能的感受力。

于是决定带上女儿再去一次,约上她的小伙伴,再给他们每人买个敦煌纪念品。虽然他们可能还看不出所以然,但从小就知道世界上有美丽的东西可以去分享去投奔去回忆,真好真幸运啊。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