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艺术批评 > 批评观点 
猝不及防的“当代性”――评韩世骅油画《遮掩》系列
                            
日期: 2008/2/22 18:19:48    编辑:杨维民     来源: 今日艺术网    

《遮掩之三》100X150cm 2008年 布面油画

当今画坛,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涸泽而渔似的“观念”大开发之后,很难看到在新意上有所突破的作品,似乎可供选择的新鲜主题越来越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能够做到潜心于研究自己的主题并进行深度挖掘的艺术家才能不断创作出优秀的作品。韩世骅正是这样一名面对频繁谄媚的“当代”而“坐怀不乱”的艺术家。

自谦为“对社会问题十分麻木”的韩世骅在这几年来其实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探讨推敲所谓的“当代性”价值几何。出于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对过分潮流化的词汇的本能怀疑和作为一名富有独立思考精神的画家对书本上的传统的不信任感,韩世骅也一直在努力地寻找自己的定位。而在这个寻找定位的过程中难免会不时出现一种四边不靠的别扭感、冲突感。面对这种心理状态以及社会环境,想要抗拒却又没有办法彻底的逃离,从一个体制中跳出却又难免会落进另一个潜规则遍布的体制中。而这种状态绝不仅仅是个特例,而是遍布于这一两代艺术家中的共性。无怪乎随便翻翻手边的美术批评文章就能发现“尴尬”二字几乎无处不在。

在他一系列以“冲突”为主题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在荒芜之处踏雪寻梅花,在枯涸之地求鱼观沧海,以及沉睡中的行者和想触摸镜中自己的男子……这些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彼此悖谬的元素试图在冲突中寻找一种平衡,而在他近期的《遮掩》系列作品中,冲突不再是一目了然地表现为个体之“间”,而是下潜至更深层面的个体之“中”。

任何一名外国人如果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初到中国,都会惊讶的发现在这个国度中似乎只有两种衣服——军装和中山装,单调得就像该国人们的表情一样——崇敬或癫狂。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人们对“艺术家”们的认识似乎停留在了邋遢不堪外加乱糟糟的长发(所谓远看像要饭的,近看是美院的),似乎也就是在近十来年,光头才成了“当代艺术家”们的标准配置。代表着“传统”的中山制服搭配上近来被乐此不疲地复制的代表着“当代”的光头形象同时出现在韩世骅的《遮掩》系列作品上时,一种令人愉悦的“冲突感”跃然而出。在画面上展现的是面容温顺的男子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做出的种种遮掩。或赶紧挡住自己的双眼仓皇躲闪,或前挡后遮、无所适从,或双手捂脸却从指缝中偷偷张望,或欲退还迎地手搭凉棚向前远眺……这些动作的隐喻不言自明。

而画中人躲避的强烈光芒究竟来自何处?是飞驰而来、势不可挡,眼看就要撞到画中人的列车的灯光?还是从猛然打开的,不知通往何处的一扇门中透出的光线?抑或是在一团混沌漆黑的迷雾之中,忽然亮起的灯塔光芒?或许每一个画外人在端详这几幅画时都会有自己的疑问和猜测,而这些充满多样性的答案又和我们面对所谓的“当代性”时作出的不同的评价何其相似。而这种掩耳盗铃、欲盖弥彰、半推半就似的“遮掩”最终会走向何方?也许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没有什么多样性了。
有着“坐怀不乱”风范的韩世骅虽然在理性上想与之保持一定距离,但猝不及防的“当代性”的“魅惑”仍对韩世骅的创作造成了一定“干扰”,他的“遮掩”正是画家“不自在”的自然反映。在坚持了原有一些元素的同时,他的作品从之前的画面变得更富有雕塑质感,无论是在技巧上和感染力上都更加出色。这种展现自己面对“当代性”所做出反应的真诚,使得韩世骅在创作和思想上都达到了更加成熟的境界。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